手机版
1 1 1

我的人生我的梦

四川省安县安州通讯社 尹全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有梦想,就有希望;梦想是人生追求的动力、目标,它就在不远的前方……

人的一生时时刻刻都与梦想相伴相随,只要还有信仰,还有希望,就会有梦想。

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求梦想实现的过程。一个梦想实现了,又会有一个新的梦想产生,要想这个梦想能够实现,需要付诸就是行动,需要不断地去追求……

回顾我已经走过的人生路,无不是伴随着一个个梦想的。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1960年代末期,我的童年时期伴随着文革及文革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国民经济落后,物资匮乏。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我的“童年梦”就是盼望过年时杀年猪有肉吃解馋,有新衣服穿,特别是大人还要给碎娃儿发压岁钱。有压岁钱,约上耍得好的村里娃一起上街赶场买糖吃,买火炮放,奢侈时还买张电影票去看场对我们来说相当于西洋镜式的电影。当然,下馆子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压岁钱不过五角、一元,好得很时也不过两元,这还是因为我的父亲是公家人能挣工资,换了家里穷的村里娃,那是想都没法想的事。

转眼到了念书的年龄。随着对读书重要性逐步深入的认识,我有了通过努力读书跳出“农门”的“读书梦”。

我读书的那个时代,对于农家子弟来说,他们的梦想就是能考上中专,或者退而求其次地考上中师跳出“农门”。

在农村的现实,一个场景令我终生难忘:收割在地里的油菜子经过几个太阳的暴晒,干得碰一下菜籽就会从壳里蹦出来。母亲忙到中午过了,才把油菜子小心的翻晒得干干的,指望吃过午饭后趁天气好就去打菜籽。谁知“六月的天如小孩的脸,说变就变。”转眼间乌云密布,风吹、雨打、雷电、日晒……等母亲赶到地里,看到爆裂到地里的油菜籽,欲哭无泪……

农村所见的“残酷现实”,使我不得不以“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去刻苦学习,实现我的“读书梦”。当然,“有志者事竟成。”我最终如愿地考进了安县师范学校,跃出了“农门”,从农家子弟转变为居民,成了吃公家粮的公家人,毕业后也有了一份正式工作。

在安县师范学校三年学习期满,毕业后分配到了兴仁初中教书。面对居者要有其屋的需求,我又有了需要实现的“住房梦”。要说“住房梦”,就得先说说我之前的“四个家”的变迁:

1988年7月,师范毕业分配到学校后,有了一个学校分配的栖身之处——我的“第一个家”,是用一间教室隔成的三个单间房之一,处在最中间。虽然开间不大,但进深却有点深。到底有多深?这么说吧,里面在横着摆了一架床后,接着又竖着摆了一张课桌,都还可以再竖着摆一张课桌。由此一来,你就是用尽你的想象也无法想见房间里的光线有多么的“明亮”——白天进屋都得开灯!住在这样一间房子里,可以“亲切”地感知到它对你的无缝隙接触:坐在以一张课桌作为寝室的办公桌旁,在头上一盏莹火虫般亮的黄黄的白炽灯的照耀下,拿起“如椽的朱笔”批改着白天学生完成的作业。疲倦时不经意间一抬头,看到的是由于年成日久的青砖黑黑的粗糙的面孔(我也无从考证这青砖到底是何年月烧成,又是哪年月被砖匠砌在这教室里做了隔断墙);再一抬头,在黄黄的白炽灯之上,就是檩子、椽子上挂满蜘蛛网和掉着扬尘的小青瓦屋顶。

我的“第二个家”,是一排水泥预制板为屋顶,火砖为材料砌成的平房,面积也就在八个平方左右。虽然面积不大,它毕竟是才新修起的,墙壁也是粉刷白了的,光线也因为开了一大堵窗户,屋子里也很亮堂。“第二个家”伴我完成了汉语言文学专科的自学考试。五年后,我在这“第二个家”里建立起了真正的家。而我这个真正的家又是这样一番情形:床是那种只有一米二宽的木架子床,饭桌仍然是在课桌上糊上一层图画纸而做成的。在这八个平方左右的空间里,还摆着一个学校作为福利发给教师的用宝利板做成的简易衣柜,以及水桶、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房里的局促可见一般。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一日三餐是必须要做饭的。而这样狭窄的地方,要煮饭是没办法的事。所以,我与妻煮饭的地点就只能是在寝室外的过道上了。于是,就会看到这样一个常见不鲜的情景:过道上始终放着一个蜂窝煤炉子,炉子上蹾着一个水壶或一口铝锅。每到煮饭时节,过道上就会时不时传来炒菜的咝咝声。而特别不同的是,如果逢到下雨天,又特别是大雨时,你就会看见雨中一个人炒菜,一个人在旁边撑着伞的情景,真是一幅雨中即景的好图画!

我的“第三个家”是在中小学“分家”中迎来的。1992年中小学分设时,重新修建了一部分初中校舍。作为初中教导处主任的我分到了两间新修的房子。在这个家里,我终于有了一间新房作为我们的卧室,外间权作为“客厅”。同时,为了克服蜂窝煤产生的煤气在房间里弥漫,也为安全计,在学校大门与我们卧室的夹缝间,请工匠砌了一个简易的灶。如此,那时我们也就相当有了“一室一厅一厨”的规模了。但遗憾也是明显的:由于紧挨学校大门的缘故,沿着学校大门修建过来的围墙,在为了节省开支的情况下,也就同时作了房子的墙。而更为不妙的是,围墙外就是一条乡村机耕道。在乡村,机耕道跑得最多的当属拖拉机,于是,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夜深人静的子夜时分,或将要天明时节,我和妻都不得不在听着或夜归、或早出的拖拉机手开着拖拉机“嘟嘟的……”的噪声中醒来,又睡去。

1998年6月,我调入安县报社工作。此时,县委机关已无房可分,况且福利分房的政策也逐步取消了。我有一个最大的优越之处是,我的父亲在安昌供销社工作。恰在我调入报社时,在一幢修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楼一底的平顶火砖房里,父亲刚好分到了二楼一套约四十平方米的“两室一厅一厨”的房子。房子由于年深日久,已经很陈旧。于是我对它进行了装修,主要进行的装修工程有:墙壁上刷一层水涂料,把与客厅相邻的一间寝室的隔断墙敲掉,形成一个大的客厅,地面重新打了一层水泥地坪。然后把我在兴仁乡的家当用一辆货车拉到了供销社的这套房子里,这也就是我的“第四个家”了。

以上“四个家”,其实都不能算是我真正的“家”(就是在安昌供销社的“家”,住房也是分配给父亲的)。所以,历经“四个家”的我,一直都有个“住房梦”:就是什么时候是自己修建,或购买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住房?

这个“住房梦”随着2005年7月我搬进我的“第五个家”而实现了!这个家是我自己出资修建起来的单产权房。住房面积一百多平米,除了铺瓷砖、刮仿瓷涂料外,卧室铺的是木地板,为了有效地除污,客厅还特意做了乳胶漆。当然,除了水、电、气、闭路电视这些根本的生活所需的条件具备外,还开通了互联网,平时在家,上网看看新闻,还可点击多部影视剧来看,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而可知天下事”。

2010年,我又实现了新的“住房梦”。考虑到父母从安昌搬迁至花荄没有住房,我搬出了我的“第五个家”,在安江大厦购买了一套住房,住进了电梯公寓。

儿时有因物质匮乏的盼好吃、好穿、好玩的“儿童梦”;读书有想跳出“农门”、盼望成才的“读书梦”;工作后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住房的“住房梦”。后来,还有我从教书改行到政府,又到报社、通讯社,想一心为民的“公仆梦”,想一心写作的作家梦、新闻梦……

以上观之,人的一生,无处不梦,无时无梦,有人生就有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个中国儿女都是梦之队成员——你的、我的、他的、大家的、民族的梦,汇聚起来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6日 11:27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杨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