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于老师的书法梦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西华街道 王恒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我是在北方的一个小镇上读的初中,学校不大,也很简陋。那会的校舍没有如今的宽敞,有限的校舍里不仅住着我们这些学生,教师以及他们的家属也占据着小部分的空间。于老师是我们的地理老师,他和他的妻子以及两个孩子住一起。学校分给他们的住房并不大,一家四口挤在一起,虽然于老师有稳定的收入,但是那会的教师工资并不高,养家糊口并不容易,于老师的日子也过的比较清贫。

家庭的重担压在于老师一个人身上,怎样才能生存下去?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

从我刚认识于老师的时候,我就了解到他是一个酷爱书法的人。书法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深深的吸引着于老师,他几乎对毛笔字到了一个痴迷的程度。我几乎每次晚饭路过他宿舍门口的时候,都能看到他书桌上铺满了宣纸,于老师总是聚精会神的练习着,丝毫没有被外面学生的嬉闹声所打扰。除了授课之余练习毛笔字以外,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练习方式,那就是用粉笔在黑板上抄写板书,他把每个字的路数和力道都当做毛笔字来掌握。每节课他都这样苛刻的要求自己,日复一日,我们不仅从美观的板书里获得知识,于老师的书法功底更是节节的上升。我想,于老师肯定知道改变家庭贫穷生活的方式在哪里。

紧靠自身的练习是不够的,于老师认识到去向名家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忙碌的教学之余,于老师每个周末都要乘车去向市里的名家讨教。那会交通不便,去趟西安市并不容易,来回的路费也是笔不小的家庭开销。功夫不负有心人,于老师的书法成就得到了越来越多名家的认可。

取得了不小成绩的于老师并没有止步不前,他一面不知疲倦研究书法,一面又给我们演练书法,每到过年的时候,于老师就走家串户的为街坊写对联,这会于他就借机向大伙宣传书法的魅力。在于老师的影响下,我们这帮与传统艺术渐行渐远的学生们又逐渐的对书法这门中国艺术产生了兴趣。随着于老师知名度的提高,慕名而来学习书法的社会人士越来越多,于老师产生了组建一个书法培训社的想法。但是紧靠这仅有的知名度是不行的,皇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

那一年,市里举办了一个书法大赛,于老师应邀参加了比赛。通过多年对书法的研究,于老师凭借自己独具个性的“于体”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随后于老师又被邀请加入了市书法协会。随着这样的殊荣的传播,大家力挺于老师组建书法培训社的呼声愈来愈高。

终于,一个颇具知名度的书法培训社在我们县上组建起来了,于老师在梦想成真的同时也获得了额外的收入,日子慢慢的好起来了。书法改变了于老师的命运,于老师的成功又改变了家庭的命运。数年后,于老师举家迁到了西安市居住,他的两个孩子也相继考上了大学。

于老师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我们理解的于老师的梦只是一部分。按于老师的话说,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生活的实现,只能算是小梦的完成,他心里一直装着一个大梦。于老师痴迷书法,是因为于老师深知书法艺术给人来的精神享受。然而当下人对这种民族瑰宝的置若罔闻或者遗弃,对于个人,可能无关利弊,但对于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来说,无疑失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全体华夏儿女的 “中国梦”,在这条复兴路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书法这么有价值的东西为什么不能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呢?一直以来,于老师都怀揣着一颗铸造 “中国梦”的心,他积极普及书法知识的同时,又走访各级教育局,希望教育局能够重视当下学生的书法教育,让书法走进课堂。余老师说,现在对书法有兴趣的学生寥寥无几,毛笔字逐渐被现代化工具所取代。每提起书法,于老师总是说书法是好东西,陶冶性情,是国宝,但现状有令人惋惜。

如今的于老师已经退休在家,但总有络绎不绝的书法爱好者前来讨教,于老师总是孜孜不倦的教导着。 岁月打歪了他的背,但于老师走向大梦的脚步依然稳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人要是心有“小梦”的同时都有一个“大梦”——“中国梦”,何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尽早到来呢。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4日 11:24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朱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