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父亲的梦想之路

四川省宜宾县委组织部 廖敏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父亲,已快到耳顺之年,留着个小平头,头发已花白。平时话不太多,但喜欢跟别人谈一谈时事政治,说一说国家方针,说到兴奋之处时,“我当村干部那会儿”就成了口头禅。

他从1977年开始当村干部,用他的话讲:“村头没得哪条路我没走过”,所有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他说,这些年他有三个愿望,而且三个愿望都实现了。

高中毕业时,因为还没有恢复高考,父亲的求学之路走不通,又因为势单力薄,参军入伍的愿望也落空了,就只有回到农村操起了锄头、镰刀。或许是读书人的傲气和年轻人一股子的韧劲,那时的父亲有了自己第一个愿望——当个干部。后来,凭着一纸高中文凭,一手好字儿,一点毛遂自荐,父亲最终如愿以偿,成了村里的文书。父亲说,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单纯地想为乡亲做点事儿。没想到,从村文书到村主任,再到村支部书记,这一点想法支撑着父亲一干就是33年,从未间断过。

我幼时记忆中的父亲,要么是匆匆忙忙到镇上开会,要么是正在地里干活,接到个通知丢下锄头就走了。那时,交通不便,下队搞调查只能靠步行,一般一去就是一天。记得98年洪灾的时候,父亲一大早冒着瓢泼大雨外出查看灾情,等到晚上回家时,头发和衣服全淋湿了,还满身是泥。

有人会说,一个小小的村干部哪有那么多事情忙?可谁又知道,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就靠着村干部一嘴一舌的调解,有时候村民的气全撒在了村干部身上,那时候农税提留款的收缴就靠着村干部一家一户的走访宣传,有时候甚至被骂得狗血淋头。

“有了村里就忘了家里。”这是母亲常“批评”父亲的一句话。因为村里事务繁杂,父亲老不着家,家里的农活忙不过来,母亲有时候会埋怨,会唠叨,“村干部有什么干头,没好处还净得罪人。”父亲只会默不作声。
父亲说,他心里也着急,可村里的事儿也得做啊!那时父亲有了第二个愿望——少点负担。

2004年,全国范围开始实行粮食直补;2005年起,四川开始建立农村低保制度;2006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全面废止。父亲说:“农民负担减轻了,我从忙收钱的变成忙发钱的,不仅工作量少了,以前对我有意见的乡亲见面也乐呵呵的了。”

父亲本来是有机会离开农村的。90年代初,在外工作的四叔帮父亲找到了生意的门道,那时候已经是村支部书记的父亲犹豫再三后还是选择了留下。母亲说父亲傻,为了个村干部放弃了大好机会。那时候,父亲每年的工资才几百块,除了农副业收入,家里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我和哥哥的上学费用总让家里捉襟见肘,当别人家盖新房时,我们家还是住在土坯房里,当别人家添置新电器时,我们家的那台黑白电视一直用到全起了雪花点。

父亲说,最困难的时候,他也偷偷抹过眼泪,觉得对不起家里人,但村里的事儿他也实在放不下啊!他说,他的第三个愿望就是——涨点工资。

2010年,为深化保障激励,四川开始为全部在任村干部办理基本养老保险;2012年,宜宾村(社区)干部收入实现翻番,正常离职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大幅提高。

愿望实现了,但父亲在2010年因为身体原因就已经离开了自己干了33年的岗位。母亲说父亲亏大了,但父亲仍开心的说:“你看,等我到了60岁,我每年还能领到1000多的离职补助,都不用靠儿女养老咯!”

父亲还有第四个愿望,他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回到家乡,用所学、所知、所能把家乡建设得更宜居、宜人、宜业。

我的父亲,只是许许多多普通基层干部的缩影。他们一路走来,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迁。也是他们,最接地气的干部,中国最小的“官”,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感人的凡人壮举,但默默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在黄土地上撑起了一片天。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0日 15:08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梁秀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