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文昌梦离不开万家灯火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 陈西康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有人说,诗意存在于原始的景致里,那么村庄、绿野、牧童,应该是诗意的。而有幸在诗意里栖居的牧童,我算一个。我常牧马的地方,是金马山、梅家湾、石柜子,小时候几乎每天爬上爬下的这些山,在印象里仅只是山,有松树林、草坡、草莓埂子,草坡是马儿的乐园,松树林、草莓埂是我们的乐园。金马山、梅家湾、石柜子连绵的山脚,一条蓝色缎带沿着山势弯曲缠绕,缎带的弧形里边,是我居住的村庄,村庄里灌溉和洗菜洗衣的水都是从这条带子上开出口子流下来的。这条蓝色缎带就是丁山堰,发端于观音碧潭。在印象里,这条蓝色缎带也仅只是溪流。等长大了,离开了,一回味,才突然觉得,小时候以为没什么特别之处的那些山、那些水、那座村庄,是那样的原始古朴、清丽脱俗。

长大了才知道,成就这清丽景致的,是一名知青和他凄美的故事。知青下乡以前,没有丁山堰,家乡的土地得不到有效灌溉,农作物产出难以填饱肚子。到我们村下乡的知青,大概是水利工程方面才能突出的年轻人。经过勘测,他设计出从观音碧潭开凿人工渠,引水灌溉万亩土地的图纸。当他向群众解说凿渠的计划时,因为水渠要经过山上,群众主观的认为山上是高处,俗话说水往低处流,觉得知青的计划不可行。那时代又恰好是文化大革命,一些谣言开始散布,说知青不考虑农村实际,搞劳民伤财的花架子,到后来,谣言越传越离谱,说知青简直是妖言惑众。于是他的遭遇跟那时代很多知识分子如出一辙,戴高帽、游街、批斗。终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知青自缢身亡。他的死,应该不仅是肉体迫害的结果,更是才华被窒息的结果,是对自己才华被埋没的特殊祭奠。知青死后不久,终于出现有识之士,按照知青的图纸带领群众开凿了丁山堰,有了灌溉,土地变的异常肥沃,村里人几乎不再挨饿。我和我的同龄人在丁山堰的滋养下出生并快乐成长。甚至时至今日,我还觉得冥冥中始终有知青在佑护。

跟丁山堰相和而舞,缠绕万亩绿野和乡土气息浓郁村庄的缎带,还有两条——龙泉渠、观音河。龙泉渠也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水渠,滋养着中所坝子的一方水土,流经的地方绿树、碉楼、板房矗立,处处是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观音河及其源头观音碧潭,承载着文昌帝君张亚子“邛池化龙”的传说,给予文人墨客无尽想象。

一源三流之水,让中所坝子生机勃发,山、水、人、文在流变中融为了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为水镇开发建设,实现“文昌梦”提供了先决条件。将融为一体的山、水、人、文开发成文化旅游名片,越西县委、县政府和四方才俊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工作,无论是在无形的文昌文化整理、挖掘、传承、推介方面,还是有形的物质文化如和平彝寨、文昌大庙、拜仙桥建设方面都已成绩斐然。作为出生和工作在中所坝子的 “局内人”,从“局内人”的角度,我觉得“文昌梦”不应当离开居民生活状态的阐发。文昌梦其实是旅游梦,旅游如果离开了文化,就好像龙缺少了眼睛。而“文化”,在二百多种定义中,一名中国文化学者的定义,我从心底里接受。这个定义是:“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存状态的统一体。”我们在水镇开发、文昌文化挖掘的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文昌帝君劝善类的。生存状态的层面,比如上面故事里牧童的生活、知青和当地居民关系的矛盾转化,再比如市场经济冲击、人口流动下农村原有文化解体导致的农村青年“文化失根”的一系列问题及其对策,均显不足。文昌文化同样应该把百姓生活、把万家灯火包含在内。

《文昌帝君阴骘文》有一句“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大意是做有益于当下和未来的大事难事,也是积“阴骘(阴德)”。开发水镇,实现“文昌梦”、“旅游梦”,也是“修路、造桥”,让我们携起手来,让文昌文化在万家灯火的照耀下更加辉煌。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3日 15:15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梁秀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