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蚕桑站长的蚕桑情怀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组织部 罗雷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陈国荣指导蚕农养蚕技术

陈国荣指导蚕农养蚕技术

陈国荣,男,汉族,43岁,1970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农艺师,1991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蚕业局蚕桑站站长。

在宁南的蚕业战线上,活跃着一位皮肤黝黑、身材板实、思维敏捷的年轻人。他,被基层各级干部群众赞誉为“走一处,红一片”的州级拔尖人才;他,因对蚕桑的突出贡献而多次受到省、州、县各级的表彰并被授予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他就是现任宁南县蚕业局蚕桑站站长的陈国荣同志。

初试人生,心系蚕业——一个莘莘学子内心深处的抱负

1991年,这位出生于七十年代的大英小伙子,以优异的成绩从四川省蚕丝校毕业。他,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背上行李来到了宁南。

因为工作需要,刚踏出校门的他,分配到宁南县竹寿镇干起了驻点蚕桑技术员这个工作,通过下乡与当地蚕农接触,广大农民那种渴望技术、渴望致富的眼神一直深深地铭刻在他脑海中,初试人生的他在心中默默的承诺“我一定要把自己的专业技术传授给农民,让他们早日走上致富路”。为了让这个处于高二半山区的乡镇能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他背上干粮,用两天时间跑遍了全镇的小蚕共育室,走访了100多户养蚕农户,彻底摸清了该镇蚕桑生产的现状,提出了“共育设施标准化,消毒防病制度化,小蚕共育规范化,大蚕饲养省力化,张平产茧提高6公斤”的年度奋斗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带领蚕辅员和中心技术员,找准全镇各共育室设施存在的问题,现场指导设计,落实专人限期添置共育设备,并在蚕期对三级干部、共育人员和广大蚕农进行理论和现场操作技术培训。为了让镇、村、组各级干部和广大蚕农接受蚕桑技术,他建起了示范组,吃住在示范点上,强化技术指导,通过努力,示范试验取得了可喜成绩,示范组当季养蚕单张产茧同比提高21.7公斤,打破了“高二半山区养蚕不能高产”的神话,为全镇推广普及高产示范配套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年,该镇养蚕单产同比净增9公斤,单产跃居全县第三名,单张养蚕效益同比增150元。陈国荣同志探索并总结出的“高二半山区地火龙温、湿调控技术”在全县推广普及。竹寿镇也因基础设施完善,养蚕技术水平提高而逐步成为了全县蚕业生产的一面旗帜,至今仍然保持了“单产冠军”的荣誉称号。

扎根基层,服务蚕农 —— 一个共产党员求真务实的探索

陈国荣同志参加工作二十三年来,曾先后分管了全县12个乡镇的蚕桑技术指导工作,并长期驻点7个乡镇,在长期的技术指导实践工作中,他深深的明白,“只有为蚕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含量,才能永葆蚕业旺盛的生命力”。为此,他不管驻点任何乡镇,总是把蚕业科技摆在重要位置,探索并总结出了一套对生产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为提高蚕业生产力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带头设计试验研究出的《桑园“6215”立体种植技术》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量做出了显著贡献,创造了“经济型、生态型、观光型”的蚕业生产模式,为宁南发展了三十年的“四边桑”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使宁南蚕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2013年产茧达到了23.9万担,蚕农年售茧收入高达4.2亿元。

勇于创新,圆梦蚕桑 —— 一名共产党员孜孜不倦的追求

陈国荣同志2006年担任县蚕业局蚕桑站站长以来,在技术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全县的蚕茧产量和质量有了新的突破,他探索出的《养蚕地火龙温湿调控技术》、《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省力技术》、《小蚕共育全防干一日二回育技术》、《三、四龄蚕半防干育技术》、《大蚕饲养省力少回育技术》、《桑园“6215”立体种植技术》、《桑树对芽嫁接技术》等12项科技措施,为全县蚕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他创造的“七化”技术和“八个一”标准已经成为四川蚕桑发展的典范,其先进性在国内处于前沿,单项技术的创新性,先进性,推广规模,集约化程度均处于全国蚕桑生产先进行列,在四川处于领先地位,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宜桑地区推广——“宁南模式”。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宁南蚕业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连续十二年取得了“蚕茧总产、单产、人平产茧、蚕茧质量、蚕业效益”五项指标全省桂冠的优异成绩,“南丝路”牌蚕茧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名牌产品的称号。

陈国荣同志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蚕业战线上的一名技术骨干,虽然鲜花和荣誉萦身,但他却淡淡的说:“成绩属于过去,只要能为农民谋得实惠,我的人生追求足矣”,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发自肺腑的心声。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他深感“任重而道远”,为实现宁南蚕业的可持续发展,他正用“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情怀默默地为宁南蚕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5日 11:34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朱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