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梦里书声朗朗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人民法院 王璐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一条单向的柏油路,一到早上就热闹非凡的小市场,几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建成的老楼,是我儿时上学的必经之路。那是学校还是土操场,一刮风就不能咧着嘴笑,要不牙缝中就会有金灿灿的颗粒,教学楼里,书声朗朗,稚气未脱。

2002年,广东发现首例非典,2003年春季,非典演变成一场疫潮,北京和香港的疫情最为严重,全国各地都处于恐惧、了解、防控、抗争的过程中。那年我小学六年级,小学升初中还流行择校扩招,大部分小学升初中对口学校不理想的学生和家长就计划着把孩子送进区重点、市重点等一些教学质量口碑好的学校里。我和我的大多数同学,就一边尽情享受着因为非典而缩短至每节课20分钟的课堂和延长到20分钟的课间,在一边的土操场上丢沙包、跳皮子,玩的不亦乐乎。一边在父母的催促下准备着让我能脱颖而出,顺利进入重点中学的奥数比赛,作文比赛。

后来,大约是我高二开始,教育部开始下各种文件,缓解初中择校风。比我小五岁的妹妹,跟我念同一所小学,小学毕业的时候班级里仅有几个学生没有进入对口初中,全班的大多数孩子都在初中再次相遇。而我再回头小学聚会的时候,发现我的小学同班同学当年已经分布在各个学区,而我们现在的差别,我想也不一定是当年形成的,那时,毕竟还小。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在百度了一下“辽宁省初中择校”,看见几条类似的新闻:辽宁省2014年全部取消中学择校。中学择校这个问题,不是起始于我六年级的时候,应该更早,改改停停,已经十多年了,值得欣喜的是,尽管走的慢,可是始终在前进。

非典肆意的时候,我有了第一个偶像,梦想也开始发芽。很多人都在当时励志成为一名医疗工作者,而我却记住了一个纤弱的女记者,她一次次亲临最危险的确诊病人隔离区的时候,我觉得她再强大不过。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成了我的梦想,后来,上了大学,不畏家人的反对,几经周转,念了新闻学专业,如愿以偿。

小学时红十字会还没出事,希望工程正盛,那个我要读书的大眼睛女孩的照片时常出现在各种宣传版面上,学校、社区经常组织着捐钱、捐衣服、捐教材。初高中时,总有老师会去乡村支教一两个学期。上了大学,学长学姐们通过层层选拔,潇洒的背上行囊,去西部支教,青春从来都是热血的,而实现那些孩子的梦不能仅靠热血青年。

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我在复习研究生考试,焦头烂额的想把梦想照进现实。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各种考试就是在体会公平正义的过程,教育公平总被提及,总被淡化,很多孩子从小到大赶上了各种课改,教改,教材越来越好看,总觉得学校里交给他们的东西已经不及社会关系网和社交媒体了。终于,高考要改了,不再一考定终身了。家长们开心也担心,会不会再出幺蛾子,而我对于这种渐变,更多的是欢欣鼓舞,欢喜于改变。

我是随遇而安的人,对自己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划,每一步走的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我以为是命运的安排,其实不然,实现梦想的过程是曲折的,看似山穷水尽,还会峰回路转,只要坚定一个方向,还是那句话,尽管走的慢,可是始终在前进。

2013年12月份艺考,我陪妹妹考试,顺便重回在外地的母校。她进考场的时候,转身,大眼睛一眨一眨,对我说:“姐,我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7日 13:5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梁秀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