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巨变的农村

陕西省渭南市农业机械管理局 同青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部队工作了二十多年,今年过年是我自入伍以来在家第三次过年,而且前边过年的经历还是上军校放寒假期间回家过年,其余时间全部在部队担负作战值班。2012年转业回渭南工作,再次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要从新融入这个养育自己的故土当中,感觉家乡的山美水美人更美,而更让我为之眼前一亮的是家乡人民在数十年间创造的巨大精神与物质财富,感觉近几十年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太快了。

回顾八十年代末期,那时家乡还是标准的农村耕作状态,除了一小部分人员外出打工,大部分农村人还是围绕那几亩地在勤劳而辛苦的耕作着,但是收成就那么点,经济效益也很低,总体上人们还是生活在贫穷落后中,生活虽然随着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老百姓手里还是没有余钱,生活还是比较贫困。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全村也见不上一台私家车,有摩托车的也是凤毛嶙角,如果谁家能拥有一台大卡车,那在十里八乡算是暴发户的了。全村偶有个别人家有个手扶拖拉机,或者是四轮拖拉机,那也算是富裕人家。那时农村还是基本保持者,每家一头牛、一头猪,几只鸡。生活所需的材米油盐菜总体上还是处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老百姓的穿着也是比较朴素的,年轻人基本上不穿手工制作的衣服,但老年人还穿着手工衣服,虽然一部分年轻人开始买成品衣服穿着,但总体情况来说一是买的少,二是买的质量相对较低。那时农村市场上家庭作坊式的裁缝铺还是比较多的。现在再走在街道上,原先的裁缝铺不见了,但也有制衣间但与以前村里人自己拿着布去做衣服的状态大相径庭。以前农村人和城里人站到一起则有明显的区别,可以通过肤色,衣着,举止看出来,现在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站到一起,不一定能直接看出来,尤其是年轻人可以说根本就无法分辨。以前的农村人出门少,出远门更少,受教育程度也低,手里也没钱。现在农村人尤其是青壮年以下的,无论是从受教育程度、对外界新事物的了解以及个人掌控的经济资源与城市人相比,那还不知谁比谁弱呢。这是现代与过去农村人与城里人一个比较直接的变化。

感觉从八十年代末期至整个九十年代初农村变化不是太明显,那时在部队探亲回家,感觉没有太大变化,农村还是当兵前那个样子。但一进入二十一世纪,农村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不回村,一进村,想找自己家还需仔细数着门户,不然容易走错,因为各家各户都建有大门房,贴着红光亮亮的磁砖,装有可通轿车进出的大铁门,稍不注意容易走错。这个阶段主要是农村铺天盖地的盖起新房来了,村里人基本上都住在宽敞明亮的平房里了,房子格局大部分与现今的单元房相似,吃喝拉撒洗睡玩谝基本融合在一起了。房间也比较多,家里来再多的客人也有住的地方。二是因定电话逐步进入每家每户了,虽然身在外地,但是和父母、和村里的少小好朋友联系还是比较方便的。三是家家户户的壮劳力全部外出打工了。村里的闲人少了,大家都在想办法挣钱,无论是远出打工还是就近打工,基本上都在务工。村里人收入明显增多,人们的富裕状况明显好转。四是随着通信的进一步发展,手机逐步进入全农村家家户户,取代了固定电话。而且手机进入农村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达到人手一部。五是农村种地基本实现机械化,人力收庄稼基本没有了,全程机械化收麦,收玉米,种地等等得到了普及,随之而来的牲口消失了,私人养猪的消失了替代的则是规模养猪,养羊、养鸡大户的出现。六是农村老百姓的收入主体由纯土地作物收入为主转入以工为主,以农为副时代。普通人家里的经济收入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但这里还出现了另一部分个别农业种植大户,如特色农业,以及后来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出台,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农业合作社风风火火的运作起来了等等。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3日 11:54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梁秀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