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南新村的“女当家”

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 供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陈杏芬耐心解答群众疑问

陈杏芬耐心解答群众疑问

“群众过得好不好,是我最大的牵挂。”——这是一个中共十八大代表的心声;“村民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一个女村官的追求 。

12年前,惠城区汝湖镇南新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后进村”。经济落后,历史遗留问题多,村民经常上访。12年后,南新村是远近闻名的“甜玉米之乡”,“丰收玉米催人醉,车水马龙销远方。” 南新村的变化,得从女村官陈杏芬的故事说起。

一、平常时刻看得出来。

陈杏芬勤劳肯干,肯吃苦,有想法。她和丈夫饲养母猪、肉猪,开小卖部,于1993年盖起了一幢三层的楼房,成了当时的全村首富。她成为了村民心目中的经济能人、致富能手。在1999年4月实行撤区设村换届选举时,村民们对她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寄予了厚望,把陈杏芬推选为南新村大吕埔小组的第一任组长。同年5月,她又以最高票数当选为南新村委会委员。

为了不辜负村民的期望,一心一意带领村民致富,陈杏芬关了自家收入可观的小卖部。无怨无悔地做起了村民小组长这单“赔本生意”。在任村民小组长的第一年,陈杏芬多方奔走为大吕埔村民小组解决了农民用电价格高、行路难、低水农田排涝难等3宗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2002年村级换届选举时,陈杏芬以高票数当选为南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了增加农民收入,陈杏芬引导村党员、干部、群众转变观念,大胆发展甜玉米种植,使全村甜玉米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200亩扩大到现在的3800多亩,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玉米村”。通过培植甜玉米这棵“摇钱树”,南新村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几番,不少村民建起了“玉米楼”。

二、关键时刻站得出来

为了疏通甜玉米销售渠道,打破交通“瓶颈”,解决村民行路难和甜玉米运输难问题,陈杏芬捐出了自己半年的工资,多方奔走联系,成立建路筹委会。在大家的支持下,修建了一条长2公里,宽6米的硬底化水泥主村道。为了保证道路顺利建设,陈杏芬带头将自家涉及建路用地的7棵大樟树及其他青苗、果树全部砍掉,无偿让出土地来建路;她的这些举动深深打动了村民,大家纷纷以大局为重,无偿让出自留地建路,确保了道路在2003年初建成使用。

2004年2月,明华工业项目落户汝湖,与此配套的敏华大道项目必须同时开展征地工作。两个项目涉及南新村土地近80亩。为使征地工作顺利开展,陈杏芬带领村组干部走家窜户做思想工作,大年三十晚,正是大寒,下着阴雨,就在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年吃团圆饭的时候。陈杏芬却带上雨具,为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继续奔走在村里。她的举动让未签名的农户深受感动,纷纷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就在这一天,南新村完成了项目征地的关键工作--农户签名,为项目建设工程顺利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危难时刻豁得出来

有一次,村民林连胜精神病发作,用刀砍了自己的父亲8刀后又想追砍其余的家人,家人躲在家里将门关紧,大呼“救命”。陈杏芬接到汇报后,立即报警,并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刻赶到现场,想尽办法稳住林连胜,直到派出所干警赶到后将其制服。事后,公安干警连连称赞她胆识过人,而知情的村民们却都为陈杏芬深深捏了一把汗。

2005年7月16日,陈杏芬接到镇党政办关于第九号台风“圆规”登陆我市的紧急电话通知。当时,她正陪着儿子在医院动手术。接到通知后,陈杏芬忍痛放下正在打点滴的儿子,马上赶回村里进行防台风的工作。当晚,村里的五保户林绍碧住的泥砖房坍塌了,但万幸的是,林绍碧已经被早些时候赶回的陈杏芬转移到安全住所。她紧拉着陈杏芬的手,激动地说:“如果不是村干部在关键时刻帮助我们及时转移,我们已经被倒塌的房子压死了,你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呀!”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8日 10:45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朱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