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为了孩子那一片天空

福建省莆田市委组织部 供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八旬“助学翁”曾德梅深入偏远山区实地了解贫困生状况

八旬“助学翁”曾德梅深入偏远山区实地了解贫困生状况

70岁高龄时,他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学生能继续念书而决定四处奔走募款。如今13年过去,近3000人在老人的感召带动下捐资助学,9772名学生通过他牵线搭桥获得资助而得以继续学业,助学款额达到2000余万元。

奔波:为了贫寒孩子的学费

一顶鸭舌帽、一条灰蓝色的围巾、一件黑色皮夹克、一个厚重的公文包。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曾德梅老人的印象。此时他正要去和一家加油站的老板见面。老曾告诉记者,他的公文包里有三样东西很重要:需要资助的学生资料、接受社会捐赠的专用收据和一笔一笔的助学金。他说,公文包很沉,因为这里承载着一个个孩子的未来。

从加油站老板那里筹集来10300元,老人欣喜地说,“又有两个孩子这学期的学费有着落了。”接下来,他还要去拜访两个做生意的爱心人士,如果一切顺利,下午就把助学款直接送到学校或者学生家里,然后将其余的款项存到仙游县经常性助学联合会的账户里。

这是收获的一天。汗水从老曾额头上微笑的皱纹里浸出。他迫不及待地将好消息告知每个受助的家庭。老曾说,孩子和家长拿到助学款时都会一阵欣喜,看到这些他就很开心、很满足。“我看不得孩子受苦,会难受。不读书就没文化,其实他们都想上学,只是有些家庭实在没办法。”

在老曾募款帮助的学生中,父母中有残疾的3766人,父母双亡的学生648人,单亲家庭学生1989人,父母中有身患重病的2379人。老曾说,看到他们就想到了自己过去的苦日子。“以前苦的时候,我一天只吃两顿‘地瓜沙’。现在看到困难的家庭就特别同情。我老了,但是想继续做下去,直到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手不能动、脚不能走的那一天才会停下来。”

仙游一中的办公室主任李冬梅告诉记者,曾德梅老人从上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来到学校了解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情况。老人拿到学校提供的材料后会挨个走访学生的家庭、核实情况。确定以后才联系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来帮助学生。高考结束时,他也会为高考中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筹措上大学的学费。

在老曾募款资助的学生当中,已经有176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回过头来通过老曾介绍资助其他有需要的学生。老人说,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改变了命运,社会的未来才有盼头。

熏陶:捐款助学从善如流

老曾的“好心”起初却遭遇了许多误会,老伴儿也曾经一度不解他的执著。“有些人认为我是骗钱的,当面骂我、让我滚开。”老人回忆起曾经受过的精神打击并没有显出多少委屈,“我自己是真诚的,只要我认真整理好资料,不出差错,他们迟早会相信我的。”

果不其然,如今仙游上上下下捐助的企业和个人都愿意把钱交给老曾。黄柏存是仙游的建材商人,通过老曾捐资助学已有七年,累计捐助了30多名学生。他向记者出示了一张表格,上面有他资助的学生姓名、电话、住址、家庭状况、经济条件、就读学校、领取金额以及毕业去向等详细资料。“我可以方便地核实钱有没有到学生手里。有这样的公开和透明度,怎么会不信任他呢?”黄柏存说。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4日 13:3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郭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