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南安基层党员的故事与梦想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委党员电化教育中心 黄柳霖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时间很快,我在组织系统工作7年了。这些年来,我认识了很多基层普通又优秀的党员,他们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影响了我。

2007年,我到单位上班没多久,就接到一个任务——参与制作一部党员电教片,片子的主人公叫李云华。我听说,李云华是广西百色人,1993年,他20岁,刚从百色卫校毕业,就到南安市麻风病人康复点当了驻点医生,这样的医生,全省只有他一个。我还听说,大家管那个康复点叫“麻风村”,几乎与世隔绝,病人大多是1958年进村的,半个世纪来没出过村,因为得过麻风病,都毁容了,脾气特怪,但李云华跟他们像自家人一样。

带着种种想象,我出发了。羊肠小道弯弯曲曲、坑坑洼洼,越走越偏僻。感觉过了很久,终于,在狭窄山道的尽头,看到几排平房,走近一看,墙体斑驳,有些似乎荒废已久,四下望去,不见人烟,安静得让人发慌——这就是麻风村了。

李云华话不多,开朗、平和。他说,他隔两天就得到20多公里外的市区为病人们拿药,以前骑自行车来回一趟得三四个小时。刚来的时候,这里连手机信号都没有,最怕刮台风,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还会断电,最长一次断了二十多天。

麻风村的老人们看上去确实吓人,他们的手指、脚趾是残缺的,有的眼睛凸出来,有的脸歪了,好些伤口还流着脓血,发出臭味。但李云华似乎不觉得,他细心地帮他们打针、挂瓶、洗伤口、换药,有时候还帮忙换衣服、洗衣服、理发。

老人们说,李医生刚来的时候,不会说普通话,不会做饭,整天吃泡面,大家觉得,这个外省人年纪轻轻,肯定待不久。没想到,他却留下来了,现在成家,有孩子了,还坚持把家安在麻风村,无论是三更半夜,还是台风暴雨,24小时随叫随到。他不单是医生,还是老人们的“全职保姆”,病友吵架了,他耐心劝;病友缺日用品,他拿小本子一样样记着,下回去市区准给买回来;有对病人夫妻收养了个孩子,他义务给孩子当家教,从小学到中学,每本作业上都留下了他的评语,孩子说,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像李叔叔这样的好医生,后来,她考上了福建省中医学院。为了更好地照顾病人,他学会了闽南话,自学拿到大专文凭、本科文凭,成为麻风病防治的行家。

有一次,一位病人伤口上突然长满了蛆虫,李云华蹲在他身边,用血管钳把蠕动的蛆虫一只只夹出来。

还有位病人,去世了,家里没一个人来,李云华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仔细地为他穿衣、戴帽,比亲儿子还亲。21年来,李云华先后送走二十多位病人,是他让这些老人有尊严地活着、体面地离去。

李云华说,其实,刚来的时候,好几次站在领导办公室外想辞职,但想到病人,不忍心。后来相处久了,有感情,不单是病人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病人了。

世上难有两全的事情。李云华把病人当成亲人,对自己的父母,却没办法尽到做儿子的本分。在南安21年,他只回过4次老家。刚来的时候,他有一头浓密的头发,四年后,当他第一次踏进家门,父亲看着他头上稀少的头发,心疼地掉下了眼泪,在李云华的记忆中,那是父亲惟一一次在自己面前落泪。又一次回家,儿子6岁了,才第一次见到爷爷奶奶。再一次回家,他发现,自己不大会说家乡话了……还有善良的妻子,如果不是嫁给他,怎么会住在这种连小卖铺都没有、亲朋好友经过都要绕道走的地方?一天天长大的儿子,他本来也可以像市区的孩子一样,有个更加多姿多彩的童年……想到这些,李云华心中充满了愧疚。

年轻人都有梦想。李云华说,他的梦想是大家能消除对麻风病的偏见,把这些老人都领回家去,让他们享受家庭的欢乐。而他,在这个梦想实现之前——当然,也许永远实现不了,他会一直待在这里,只要还有一个病人在,他就会好好陪着他。这就是李云华,平凡之中有伟大追求,平静之中有满腔热血,平常之中有极强烈的责任感。

李云华是南安卫生系统的先进党员,南安现在有47957名党员,像他这样有工作的是少数,更多的是农村无职党员。这一大批党员里,有许多了不起的人,他们无职,但有为,他们无位,但群众心里把他们放得很高。

码头镇东大村有位68岁的老党员叫张联财,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40多年来,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潜心研究水稻育种,是全省乃至全国响当当的育种专家,单一个“东联5号”,就推广种植了50多万亩。

为了育种,老张没少吃苦。他把全家的收入都拿来搞研究,钱不够,就到信用社贷,家里似乎总有还不完的债。他曾经走30多公里路,到南安良种站请教问题。曾经背着干粮,坐车到广东、湖南找专家咨询,专家不见,就守在附近等个两三天,很多专家最后都被他感动了,有的还资助他研究经费。他还得承担实验风险,1994年,他引进了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稻种,在南安四五个乡镇推广,水稻破口抽穗时,却遇上强台风,稻瘟病大面积发作,农户严重减产甚至绝收。这些农户隔三岔五上他家要求赔偿,最多的时候,几百号人把张家团团围住。张联财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又贷款两万多元,赔给农户。两万块,当时够盖一栋房子了,他们家好几年都没缓过来。老伴儿哭着骂他,你育的什么稻种啊,搞得饭都没的吃了……是啊,一个农民,不安安分分种地,干嘛去找这些罪受?张联财说,小时候吃不饱,就有了个梦想,干好地里的农活,让更多的人吃饱、吃好。就是这个梦想支撑他坚持了40多年,就是这个梦想点燃了他科技兴农的智慧,书写了从农民到专家的传奇。

也是在码头镇,南冬村,有一位让人敬佩的无职女党员。她叫梁秋燕,原籍三明将乐,是个外来媳妇、“二女户”。1998年,梁秋燕的丈夫在运石料时出了意外,车翻了,压在他身上,从此胸部以下全无知觉,医生说只能活半年。这时,梁秋燕刚29岁,两个女儿年纪还小,亲朋好友劝她:走吧,不要把青春浪费在一个废人身上。可梁秋燕用实际行动堵住了这些人的嘴。她背起丈夫四处求医,花光积蓄欠下了债,她每隔2小时替丈夫翻身一次,每天按摩几个小时,用手一点点抠,帮丈夫排便,最后,丈夫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时,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已经一贫如洗。有一次梁秋燕中暑了,家里连买一瓶正气水的8毛钱都找不出来。有一年过节,她想别的买不起,总得点一对红蜡烛吧,却发现,连买对最小最细蜡烛的3毛钱都没有。

再苦再难,梁秋燕也没想过扔下丈夫或是让两个女儿辍学,她决心靠自己的双手撑起这个家。村里提供了1万元无偿贷款,她听说养牛蛙能挣钱,就在屋前的田里养起了牛蛙。她能吃苦,肯钻研,很快就干得有模有样,一家人的生活费和丈夫的医药费有了着落。正当生活一步步转好的时候,2006年强台风“碧利斯”却把她辛辛苦苦养的牛蛙都冲走了,那一年,她一分钱也没赚到。自强的她不愿意一有困难就像政府伸手,很快又搞起了成本更低的蜜蜂养殖,还“奢侈”地买了台电脑,上网卖蜂产品,因为价钱公道品质好,销路一直不错。就这样,梁秋燕用辛勤的汗水一点点改变着生活。

16年过去了,现在,梁秋燕丈夫精神很好,两个女儿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家里的债也还清了。她当了村计生中心户长,努力帮助乡亲树立科学的生育观念,2008年汶川地震,经历过苦难的她对灾区人民的不幸感同身受,通过手机短信先后捐了2000多元。她说,以前只想着勤劳致富,一家人好好活下去,现在还想为社会多做点事情,回报大家的关心和帮助。

同李云华、张联财一样,梁秋燕的梦想也非常质朴。但正是这些质朴的梦想、这些普通的党员、这些执着的追求、这些点滴的付出,才让我们的中国梦色彩斑斓、有声有色,才让我们的中国梦越来越近、越来越美。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6日 16:45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孙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