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那山那水那份情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 尹立宪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李桂科(左)悉心照顾疗养院老人

李桂科(左)悉心照顾疗养院老人

洱源县山石屏疗养院成立于1953年,是专门对麻风病患者进行隔离式集中治疗的医疗机构,疗养院建在洱源县炼铁乡黑潓江畔的山坳里,这里山高谷深、江宽水急,几乎与世隔绝。32年来,李桂科坚守在这里,以疗养院为家,视病人为亲人,精心为病人治疗、真心为病人服务,与山石屏疗养院结下了难舍的情怀。

一种爱

因为心中有爱,所以走得义无反顾。

1981年4月,身为洱源县皮肤病防治技术骨干的李桂科来到了位于县城60多公里外的山石屏疗养院的工作,负责对疗养院里的麻风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初来乍来,面对来自大理、剑川、丽江、兰坪、洱源等地的180多名麻风病患者,李桂科自己感到不知所措。但他并没有退缩,坚持每个星期往返于县城和疗养院一次,每次来疗养院都要住上3到4天。每次往返,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路上耽搁久了,就只能摸黑走夜路。

由于普通人不清楚麻风病的病因,往往对麻风病患者避之不及,就连治疗麻风病的医生以及医生的家属都受到歧视。李桂科的同事杨医生说,李桂科到疗养院工作后的十几年间,从来不去参加红白喜事各种宴席活动,也不邀请外人来家里做客,能避开的场合他就尽量不去,但他却从不拒绝麻风病患者的救助。大爱如高山之磅礴。

一份责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托起一片碧水蓝天。

现在留在疗养院的麻风病康复者,大多是一些无家可归的孤寡人群,有一些是子女嫌弃有家不能回。除了给病人做日常康复治疗外,李桂科还承担起了替儿女尽孝、为父母尽责的重任。为了使他们在疗养院安心就医、安心生活,小到陪老人说话聊天,给他们理发、剪指甲、洗衣服,大到安排康复者子女就学、就业,为老人准备后事,李桂科都亲力亲为。

今年19岁的小张是云南师范大学大二年级学生,她在疗养院里度过了六年的小学生涯。提起李桂科,小张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小时候她就在疗养院李医生为他们办的小学里读书,人最少的时候,就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

谈起疗养院里的小学,李桂科动情地说,以前他把疗养院里的适龄儿童带到村里的小学念书,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误区,疗养院的儿童就学还是有一定困难,为解决他们的就学问题,李桂科请来一位代课老师,在院里办了一所学校。现在,走出疗养院的本科毕业生5个,硕士研究生1个。

一颗心

历尽艰难不言悔,只为胸中有颗滚烫的心。

每年的春节、火把节、中秋节,以及康复者生日,李桂科都要组织院里的人开展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努力丰富他们的生活,营造疗养院“家”的氛围;为开阔他们的眼界,李桂科还多次向州县卫生部门和单位领导反映,并联系了国内外多家慈善机构寻求帮助,分批分期把疗养院的康复者带到大理、丽江、昆明、广州等地旅游;为鼓励康复人员发展生产,尽快融入社会,提高收入,李桂科带着大家在疗养院里养猪、养鸡、种菜、种植核桃,现在疗养院里的瓜果蔬菜、核桃等经济林果除了实现自给自足外,还能拿到市场上出售。

2013年3月3日,洱源县境内发生5.5级地震,山石屏疗养院属重灾区,县委、政府决定重建疗养院,当时留院疗养的50多人,大多年老体弱,并且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能参加过渡安置搬运货物的劳动力不到10人,过渡安置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李桂科索性就在疗养院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连续48天。他积极组织人员,搭建帐篷,建立临时安置点,抢救财物,将全部财产搬到安置点存放,将各家的鸡舍、猪圈搬到安置点继续养鸡、养猪,将原居住地的果树移栽,开展生产自救,动员大家开展互帮互助关爱活动。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0日 17:32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郭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