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躬耕教坛写春秋

福建省南平市委组织部 供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庄桂淦进行课外辅导

庄桂淦进行课外辅导

庄桂淦,男,汉族,中共党员,中专学历。1957年出生于福清市一印侨家庭。1974年9月,他高中毕业积极响应“支援山区教育”的号召,胸怀陶行知教育思想,满腔热情地到政和县贫困山区单人校当民办教师,1983年录用为正式教师,2000年聘为小学高级教师。从教40年来,均扎根在农村完小学任教,先后担任政和县石屯镇松源小学教导主任、外坂小学校长等职,现任政和县石屯镇西津畲族村小学校长。                                  

偏僻的畲族小乡村,简陋的房舍,10位教师,100多个留守儿童,一张张注满爱的“阳光餐桌”,便构筑了一个充满爱的“阳光小学”。在政和县石屯镇西津畲族村小学,有一位“最美共产党员”,他就是庄桂淦校长。从教40年以来,他对山区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爱和希望。让我们走近他,探寻他奋斗的足迹。

1974年的秋天,他积极响应“支援闽北山区政和教育”的号召,来到了政和。他多次放弃了调到中心校或进城的机会,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政和将近40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放弃出国继承家业的机会和优越的条件,义无返顾的把自己奉献给了政和的农村教育事业。特别是1982年,他在政和县外坂村小学任校长时,一封来自印尼的电报令他喜忧参半。喜的是:到印尼,自己终于有机会侍奉六旬老母亲;忧的是:学区领导和同事的极力挽留,还有学生们期望的目光和揪心的呼唤,真是令他犹豫不决。最终,他选择了留下,为政和教育事业甘洒一腔热忱。他满腔热情地爱着这块土地,爱着这群农村的孩子,深深扎根在闽北贫困山村小学。

爱生如子,满腔真情哺育留守儿童

庄桂淦的美,在于大爱。“老师”、“父亲”、“保姆”……每个称谓都诠释着他对学生娃朴素真切的爱。他说自己“最对不起的是家人”。他深爱着家人,但是,他面对的都是畲族村留守儿童,他得把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放在这些孩子身上,因此,他选择的是一种舍己利他的“大爱”,这样的爱,表现在他见到孩子时眼神里自然流露出的温情,表现在“哪里都可以是课堂,哪里都可以教书”的独特教学理念,表现在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恪守。

他是党员、是老师、是校长,更是100多名畲族村留守儿童的父亲。2004年,在石屯镇西津畲族村,孩子的爸爸妈妈多数在外打工,在孩子最需要母爱的成长时期,在孩子最容易感到孤独害怕的时期,却只能留守在自然村的爷爷奶奶身边。庄校长看到他们无论是严寒酷暑,每一天要步行几里路赶到学校上课,吃的是腌菜萝卜咸,穿的是褴褛的粗布衣,他总是愁眉不展。特别是看到留守儿童隔代相守或“寄人篱下”,孩子们日常的生活、学习被迷茫、孤独甚至是自卑和冷漠所包围。孩子们都渴望父母回家与他们一起生活,但却无能为力;有些孩子甚至一年只能见父母一两次……他们都普遍存在不愿和爷爷奶奶沟通的现象,甚至很多的留守儿童都面临失学的危险。他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放弃了照顾自己的孩子,却选择了照看这100多名留守儿童。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失学困境,庄老师积极申请,努力的筹备,终于在2004年将西津畲族村小学改建成寄宿制学校,让这些留守儿童有了一个温暖的家。邻县建瓯、建阳、浦城和邻镇东平村、范屯村、界溪村、苏地村、西表村、护田村、碗厂村、新口村的家长,得知庄老师如此用心对待学生,几次三番来找他,纷纷请求西津小学接收他们的孩子,说放在这他们才放心。这些学生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再加上家校之间路途遥远,住校成为必须。但是学校仅有一栋简陋的校舍供老师和孩子们住。校舍不够住,庄老师和他的妻子就腾出自己的小房间,和孩子们挤在一起睡。他们夫妇从没有一个晚上睡过一个囫囵觉。因为他和妻子心里总挂着孩子,每天晚上都要去各个寝室看看孩子们有没盖好被子,经常一个晚上去看好几次。看看睡梦中的孩子们,有没有不舒服的……像郑萍萍、蓝刘阳、蓝添等七位同学远离父母不适应,他妻子就如慈母般耐心的劝导安慰。叶雨芳、马宝娟等六位同学年纪只有七八岁,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夫妻俩还要经常为他们洗头、洗脚、洗澡。在照料寄宿生的过程中,庄桂淦最怕有孩子生病,因为学校地处半山腰,送孩子就医不便。一天半夜,大雨如注,下个不停。凌晨2时,正在巡夜的庄老师发现学生叶雨芳发高烧,他心急如焚。夫妻俩轮流背着叶雨芳,赶往2公里外的诊所,赶到诊所时他们全身都被大雨淋透了。在医生给叶雨芳打完针、配好药后,他们顾不上喘口气,背着孩子又赶回了学校,可庄老师还放心不下,坐在孩子床边一直陪到天亮。诸如此类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从寄宿制学校创办开始到现在,十年如一日和这群留守的孩子们同吃同住,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1日 17:29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郭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