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阳光伴随成长爱心凝聚力量

南京市鼓楼区委组织部 宁鼓组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沈淑玲参与南京电视台“感动南京故事会”活动

沈淑玲参与南京电视台“感动南京故事会”活动

沈淑玲,女,1955年2月出生,1988年6月入党,鼓楼区第八、九、十届党代会代表,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南京市第十三届妇女代表会代表,现任鼓楼区爱心助学协会秘书长、党支部书记。沈淑玲同志为帮助区域内的贫困家庭子女获得公平教育机会,放弃了个人利益,从2005年起参与发起创办了江苏省首家专职化的民间公益助学机构——鼓楼区爱心助学协会(阳光家园),协会成立至今已有3300多名注册志愿者,46家团体会员单位,依靠志愿者团队的力量使一千余名贫困学生(民工子女)得到有效资助。个人先后荣获“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南京市三八红旗手”、“南京市好市民”、“南京市慈善先进个人”、“南京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等称号。

事业的延伸:从个人事业到公益事业

沈淑玲原在房地产企业担任高管,2005年7月,在企业拼搏了大半辈子的她,因身体原因提前退休,本想轻轻松松地在家享儿女天伦,但是,当鼓楼区领导找到她,想让她承担一份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时,她当即就应承下来。出于责任而承接这项工作的她,不曾料想即将面临的困难是如此之大。她要熟悉全新的扶贫助学模式,面临的不仅是资金匮乏、人才难找,更需要进行组织探索、引领和开拓。几个月下来,她东奔西忙搭建班子,劳心劳力筹措资金,人憔悴了许多。

鼓楼区爱心助学协会是一个非政府公益组织,协会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费和非会员单位的自愿捐赠,协会成立之初,会费收入总和不足以承担协会日常运作成本。为了让助学协会生存发展下去,沈淑玲抛开面子,天天拜访原来熟悉的企业老总们,向他们宣传助学协会的意义,请求他们赞助协会助学。天天求人、天天期盼的日子并不好过。此外,由于协会要求专职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字组织能力、资源调度能力、网站维护能力、会刊编辑水平,更要有爱心并乐于奉献的精神,而提供薪水较低,导致专职人员十分难找。沈淑玲经过4个多月时间,面试了几十个人,才终于组建好连她本人在内的三名专职人员的工作班子。

担任助学协会秘书长一职对沈淑玲来说既是一种爱的奉献,更是一种自我挑战。协会作为省内首家专职化助学组织,是一个纯民间社团,所从事的是一项全新的扶贫理念,没有现成的模式。沈淑玲开始借鉴西方社团的组织管理,浏览国内外相关网站信息,多次去爱德基金会、香港等先进地区拜访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对于她这样的年纪,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难度可想而知。她曾动摇过要不要继续?但她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即使再忙、回家再迟,她每天都要查看协会的网站,亲自回复网友的问题。同事们劝她不要这样辛苦、要注意休息,但她却笑着说:“有近才有亲,有亲才有信。”

家庭的延伸:从“小家”到“大家”

沈淑玲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当她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助学协会上的时候,对于家庭的付出自然少了许多。但家人并没有埋怨她,反而在她的感染下,全家人都成为了协会的志愿者,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为她加油打气,成为她最坚强的后盾。对此,沈淑玲十分感谢家中的每一个人,也更加坚定她的爱心事业,“爱家庭,爱社会”!

天下父母同心,单是自己的家庭幸福了,还不算美满,“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在多次走访贫困家庭后,沈淑玲深深体会到教育关系着家庭的幸福,让每一位有进取心的困难学生实现他们的求学理想,就是为贫困的家庭点燃光明的希望。她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誓将爱心助学坚持到底。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组织发动了897名助学志愿者,走访了近2000名贫困生家庭了解助学要求,利用鼓楼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出了一条助学新模式:打破政府部门传统的资金助学方法,形成志愿助学、资源助学、激励助学相结合,集中辅导、一对一、多对一辅导相补充的专职助学新模式,受助学生多达891人。

许多受助学生纷纷给她写信。一位受助的高中生唐宁生写到“在阳光家园中我感到了阳光般的温暖与家的关怀”;一位受助的初中生赵玉婷同学写到“在阳光家园里增长了我的自信心”;一位受助的大学生李锐写道:“阳光家园让我在直接受助的同时获得了一颗感恩的心,这是阳光家园给我的另一笔财富,我深深感到我们只要尽己所能献出爱心,这个社会就充满了阳光、温暖和美丽。我将暑假卖报钱,捐给了高中母校的贫困生。”这些孩子的来信更增添了沈淑玲坚持公益助学事业的信心,她说:“今天我们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明天将会收获一片森林。”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1日 17:31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郭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