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特色产业路上的“领头雁”

四川省攀枝花市组织部 肖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谭继森在给村民讲解芒果树枝叶的修剪技术

谭继森在给村民讲解芒果树枝叶的修剪技术

  “每当看到父老乡亲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甚至衣不遮体的时候,我就一遍遍坚定的告诫自己淘水村不能再这样落后下去了,我作为一名党员、淘水的儿子,必须带领乡亲脱贫致富。”这是淘水村党支部书记谭继森就任前说的一番话。

  淘水村地处盐边县国胜乡南部,属二滩水淹区主淹没地段的后靠村,全村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13人,254户。由于二滩库区蓄水后,淘水村新址山多地少,产业支撑薄弱,村里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一下子凸显了出来,村民普遍买不起肥料、添置不起新衣,甚至连吃饭都出现了问题。面对巨大的落差和困境,村民不断上访,市、县领导经常被围堵,情绪激动的村民甚至将到村调研的领导死死抱住,不让出村,淘水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上访村”。2007年,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有着不错经济收入的谭继森毅然辞去了工作,回到家乡挑起了改变淘水村的重担。

  万事开头难 先暖群众心

  面对班子软、人心散、全村一盘散沙的现状,谭继森清醒的认识到,要凝聚民心,必须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用事实说话。刚担任支部书记不久,村民苏天才就把自家的秧苗拿到他家中找村社干部“讨说法”。因为干旱,秧苗用火一点就着,这关系着村民一年的生活着落和生存条件,作为村支部书记,连群众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能得民心带领群众致富?谭继森立即组织全体村、社干部和党员群众义务为村民看堰水,分两个人一组24小时轮流职守,直到村民插大秧载种结束。村民们看着自家的秧苗一块块被救活,对村社干部和党员群众的态度明显好转。没过多久,南垭组何家湾社堰沟垮塌,要从空中架导洪管过河,两个社的农户用不上水,然而架导洪管道需要占用两家人的土地,这两家人坚决不同意,还不许从他们修的路上运材料,扬言哪天导洪管修成,哪天通水就要把家里八十多岁卧病在床的老母亲背到谭继森家去。当时在再三做工作无果后,谭继森曾有辞职不干的念头,但一想到村民们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他又咬起牙关再次低三下四的去求他们,尽量满足他们的条件,最后导洪管终于通水了,村民奔走相告,村支“两委”终于又成了村里的“主心骨”。

  喊破嗓子 不如甩开膀子

  “要给别人一瓢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尤其是对穷怕了、苦怕了的淘水村,村民更不愿、不会也不敢把仅有的那点血汗钱投入哪怕在其他村看来风险不大的致富产业,唯一的办法就是典型示范,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激发群众的斗志,闯出一条致富之路。在发展芒果初期,谭继森顶着家里父母的反对,把自家的好田好地全部种上芒果树,全村30多名党员干部,每户带头种植5亩以上。但是芒果3至5年才挂果有收入,村民们的土地大量种植芒果后,怎样协调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尤其是解决群众前几年的吃饭问题迫在眉睫。谭继森经过反复思考、考察,把家里仅剩下的1000元钱,加上借来的2000元钱全部用来搞导种魔芋试验,即在芒果幼树之间种植魔芋,他像看护孩子一样守护着每一棵魔芋苗,两个月后,魔芋就长到了一尺多高,长势喜人,可是严重干旱后一场暴雨就将魔芋全部浸泡烂,看着满田的魔芋全部死,谭继森当时异常的难过。但面对失败与挫折,他没有退缩,他又和全村党员一起改种黄豆,由于黄豆抗旱抗涝,很快就收获,全村村民每家每户都在芒果幼树之间种起了黄豆,每户黄豆收入都超过3000元,有的甚至达到五六千元。解除了吃饭问题这一后顾之忧,群众种植芒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村里的芒果产业发展了起来,淘水村终于有了致富的希望。

  一个支部一面旗帜 实现全村致富梦

  “一人富了不算富”,“木桶效应”告诉我们,决定一只木桶到底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木板而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为了带动村里的困难群众致富,党支部发动村社干部、党员群众进行一对一帮扶,不掉下一个村民,让每个群众都感到“很温暖”、“有奔头”,共享发展成果。面对极个别群众小农意识严重,将有限的土地用于种传统农业,发展晚熟特色芒果不积极,党支部研究由支部出钱对其种植的玉米等青苗进行补偿铲除,当铲除芒果地里的玉米杆时,看到老百姓掉泪时,谭继森也曾经怀疑过这样做道底对不对,现在看来是完全正确的,不改变传统耕种方法,永远致不了富,永远不能彻底改变贫穷的面貌。为发展“牛召果”绿色循环农业,用牛粪做有机肥,种出真正的绿色食品,谭继森作担保,给五户比较困难的养牛户每户贷款8万元,实现了困难群众的养殖梦。如今,淘水村家家户户发展了芒果、核桃、茶叶、蚕桑、牛、羊、土鸡等种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善,乡风文明得到巨大提升。

  谭继森深知,致富永无止境,淘水村才刚刚起步,与其他富裕村,还有很大的差距,前进的道路依然充满艰辛。但他坚信,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淘水村在2016年人均纯收入上万元,经过3至5年的发展,最终家家住洋房、户户有小汽车的共富梦一定能够实现!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4日 13:54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梁秀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