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不求花红百日 但盼绿草连茵——中国梦·为师

四川省成都市九里堤小学 吴大凤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我的身边,很多人将对于中国教育界一些现状的不满,转化为对西方教育近乎盲目、碎片化的崇拜。他们认为西方人崇尚自由、突破框架束缚要远远正确于所谓的“流水线”。无论大洋彼岸如何频发令人震惊、悲痛的校园枪击案,毒品、性泛滥,他们始终认为外国月亮更圆更亮。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这些片面的看法令人困扰。中式教育与西式教育孰优孰劣,需要漫长的时间去验证。重要的是,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和为之奋斗的信念。

这份信念,便是教育者的中国梦!

更确切地说,如果说13亿人的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跻身世界先进民族行列;教育者们的中国梦则是为中华之复兴培养前赴后继的人才,教育国之栋梁。

更重要的是实现梦想需要俯下身子、脚踏实地,这需要每一位“师者”身体力行。

为师心应“出世”

还记得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李桂林和陆建芬吗?夫妻两扎根彝寨20年,将远近闻名的文盲村变成了文化村;还记得汶川地震中的东汽中学谭千秋吗?她用生命换回了4个孩子;还有佳木斯中学教师张丽莉,她为救学生被货车碾过双腿,导致高位截瘫。

为什么她们能让社会动容?因为对学生的爱,因为勇气和舍身精神——因为崇高的师德。

教书育人,首重德行。不可否认这个时代里金钱观、物质观泥沙俱下,但这更凸显了以李陆夫妇为代表的一批教师,他们的师德如同一股清流被社会迫切需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言,为师应“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股清流要抵御世俗诱惑,能够潜心于教育、于学生、于播种世界大爱。

所以,为师应追求“心清净,如出世”。不求功名富贵,不计人前是非,为教育和教研留下一片心灵净土。

从历史看,教育大家们从来非富贵闲人,亦少居庙堂之高,但却能传下百年、千年精神瑰宝;从现在看,教师应以教育为毕生事业(而非职业),努力创新实践,为教育贡献更多理念、思路和办法。并且,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

这样的教师,往往具备一项关键品质:面对教育中的所有现象均会主动思考、探究、实践和创新。虽然我们无法要求所有教师都能如此,但这样的教师往往能够收获更多幸福感。

为师,教人“入世”

教书育人,教的是社会生存发展之道,育的是品德高尚之人,此即教人入世。

先说教学。此是教师的本分,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老子》提及“授人以渔”的思想,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十分重要,亦是需要教师们不断进步的关键——我们应努力避免传教式的课堂讲解,要尽量通过各种方法去引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关注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学会思考。

“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事实上,这也正是打破所谓“流水线”、“填鸭”一说的关键。

只如此,还不够。现如今,随着一些问题逐渐暴露,社会更加关注如何“育人”。在我看来,“育人”之本,重在教师言传身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从根本上讲,“师”即是榜样。在学校中,在学生面前,如果我们都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又如何能够说服学生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作为班主任,你必须保证自己的办公桌干净、整洁。这样你才能告诉孩子:“要像老师这样,做一个爱干净有条理的人。”又例如,老师自己的教材应该是完好、干净的。这样你才能告诉孩子:“不能损坏书本,要学会爱惜你的东西。”试想,如果教师自己都做不到,又怎能令孩子信服。言传身教重在细节,教师应时刻规范言行,紧守操行,为学生树立模范榜样。

在我看来,相比学习成绩,良好的品德操守对于学生而言更加重要。

为师,使人明志

作为教师,还应肩负起教育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抱负的学生——这也是教师践行中国梦的具体体现。

但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也许我们认为最好、最正确的志向,然后交给他们。因为这等于扼杀他们的梦想。很难想象,哪位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会需要其他人来帮忙确定发展方向。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能做也应该做的,是通过正确方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世界、看待世界,寻找出生活真谛,从而找到他们自己的兴趣进而成为奋斗的志向。

另一方面,当我们期望为孩子的理想建立做点什么时,作为教师更要强调“以身作则”——充满耐心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利用并创造机会,为孩子们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可能有的孩子梦想成为警察,有的孩子想成为歌唱家,有的也可能像成为厨师等等;梦想有很多种,但正确的价值观却是相同,例如:积极乐观的心态,诚实守信,真诚待人,团结合作。

的确,教师们的中国梦,即是成为孩子们中国梦的引路人,帮助孩子们正确地感知社会,认识生活。

后续

“师”,是一个沉稳、庄严的词汇。它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传承者,亦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为师,既是要做好教学与育人,也要时时修炼自己,以“师”之形象严格要求自己。

既然选择了以“师”为毕生事业,就要放下名利、甘受寂寞。师之成功,在于三尺讲台以外,做灯下勤勉努力的影子,在思考与钻研中探索真谛。

不求花红百日,但盼绿草连茵。只如此,才能不枉一生,不负“师”名,真正践行教师的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2日 16:02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梁秀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