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群众致富的领路人

福建省龙岩市委组织部 供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华锦先向来宾介绍竹席生产情况

华锦先向来宾介绍竹席生产情况

培斜村地处新罗区西部,距中心城市20公里,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和远近闻名的“竹茶之乡”,是省、市、区三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之一。全村现有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95户725人,党员39名,其中女党员9人;耕地860亩,林地1.4万亩,种植茶叶1500亩;各类大小企业56家,其中竹制品加工厂42家、茶叶加工厂10家、其它企业4家,2012年全村社会总产值2.6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49万元。

培斜村能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有一个好支部书记——华锦先。他自1996年10月起任培斜村党支部书记以来,通过抓好农村党支部建设,团结带领班子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紧紧把握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闯出了一条富民强村之路,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把一个省定贫困村发展为一个“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党员带头发展劳动密集型竹席产业,摘掉贫困帽子。早在1993年,华锦先了解到邻近的江山乡生产竹凉席能挣钱,参观考察后认定这是一个可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项目,自筹3万元办起了全村第一家竹凉席加工厂,当年便产生了效益。随后赖佳明、赖荣辉等一批在外谋生的党员纷纷回村兴办竹凉席厂。村党支部因势利导,带领村民发展“三个在外”(原材料、雇工、市场在外)的竹席产业,至1996年全村已兴办63家竹席厂,寂静的山村呈现一派生机。早期分散的家庭作坊式加工厂各自为战,经不起市场的风吹浪打,1997年村“两委”决定将家庭小厂进行整合,成立了培斜村竹凉席有限公司,注册了“天然”商标,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对全村竹席厂实行原材料、规格、质量、办证和销售“五统一”管理,竹席产业从此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为引导竹席加工业转型升级,村里投资兴建了标准化厂房,低价出租给村民,使村民得以用较少的投入上新项目,抢占市场先机。2008年至2010年期间,新建标准化厂房20000平方米,促进了竹制品产业规模化生产,2009年“天然牌”获得著名商标。此后,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村里全面制定并实施了竹席业“创品牌、拓市场、讲质量、上规模”发展规划,引导村民对竹席产业进行更新换代和扩大再生产,形成了目前全年生产门帘席100多万床的规模,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南北大中城市,还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成为全国竹席市场的“领头羊”之一。村里现有1000多外来人员长驻务工,最高峰时达3000多人;竹业还辐射带动了周边11个乡镇115个行政村,解决就业人口1.5万人。

“支部+协会+农户”发展高优农业产业,经济提质增效。竹席产业蓬勃发展之时,村“两委”居安思危、富而思进,致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后续产业。2003年初,村党支部书记华锦先在漳州华安县仙都镇考察发现当地种茶效益好,于是决定利用本村海拔高、土壤好、气候适宜等优势,从仙都引进茶苗率先试种20亩,当年采摘加工后平均每公斤卖到300元。在他的带动下,一股种茶热潮在全村兴起。村民们纷纷从安溪、华安等地引进优质铁观音、丹桂等茶苗,利用闲置土地种植无公害高山茶;不断完善茶园道路和自动喷灌系统等附属设施,有的村民还到邻村甚至到周边乡镇租地种茶。为促进茶业健康发展,在分析竹席产业与茶叶产业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村党支部推行“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引导帮助茶农。2004年初,成立了培斜村茶叶协会,之后又成立了茶业专业合作社,将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茶农和茶商组织起来,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定期组织技术培训、聘请茶叶专家驻村实地指导,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房提供加工服务,同时利用竹席销售渠道,拓展茶叶市场。目前全村已建茶叶加工厂10家,申请注册了“小池牌”商标,茶叶种植面积1500多亩,茶叶年总产值达1500万元。为提高农业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2010年引进了福建兰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兴建标准化厂房,规模化生产蛹虫草,就地解决农村劳动力50余人就业,产品年产量达15吨、产值达300多万元,市场供不应求,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农工贸旅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多元立体发展。发展竹茶产业走上小康致富路后,村“两委”及时更新观念,进一步树立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产业发展二带三,新村建设好又快”战略,以生态旅游为抓手,由村党支部牵头,以全民参与、合作社入股形式,按“三三制”筹资比例(即村集体出资30%、本村村民出资30%、其余社会资金30%的筹资方式筹集1000万元)和公司化运作模式,结合竹茶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乡村工贸旅游项目。充分挖掘小溪炉自然村8000多亩原始生态公益林山地自然资源,2007年起,引进民间资本开发小溪炉“森林人家”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带动农户开展让旅游者亲手参与竹席、竹帘生产制作的互动体验式“农家乐”;引资120万元建设农庄,提供竹筒饭、野菜等农家特色饮食,栽种葫芦、冬瓜、小西红柿、台湾蜜雪梨等瓜果蔬菜,形成瓜果长廊让游客体验采摘。为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先后举办了三届乡村旅游文化节,2013年旅游节和国庆节期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实现收入150多万元。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巨大吸引力,投资3.5亿元的沉缸工贸旅游综合体项目、投资1亿元的采茶扑蝶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相继落户,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形成。 随着经济发展,“建新”和“整治”相结合的新村建设顺利推进,自来水、农网改造、通讯、有线电视、公厕、停车场、健身器材、游泳池、绿化带等设施一应俱全,宽带上网、小轿车普遍进入百姓家庭,被列为省级“优秀示范住宅小区”。

开辟“淘宝”市场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后劲持续增强。2012年以来,村里主动顺应网络经济发展新形势,瞄准市场前景广阔的电子商务领域,深入挖掘本村竹、茶、旅游特色产业优势,开辟网购市场、建设“淘宝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村党支部发挥“两委”成员均为经济能人的优势,通过外出考察、专家论证等途径,集思广益制定“淘宝村”市场建设规划和准入标准,统一装修布置实体店面,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作为“新罗区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的优势,组织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参加龙岩市YBC创业青年培训班培训,由熟悉网络技术的年轻党员、大学生党员率先试办、领办“淘宝网店”和实体店,摸索经验教授于村民,帮助村民熟悉网络操作和规避经营风险。老党员、村干部和种养能手发挥懂种养、会营销、信息广的经验,动员亲友投资开店,并对实体产业和网络营销如何有效对接进行指导,确保“淘宝店”有效益、可推广。网购市场同时带动了村里老人、妇女参与产品包装、物流配送等销售环节,实现足不出户即可就业增收。目前,以竹席、茶叶为主要商品的20家淘宝网购实体店和58家网购店已投入运营,实现年营业收入3000多万元,为村级发展注入了鲜活动力。新兴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培斜村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14个大型“淘宝村”之一。

华锦先同志十七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励精图治,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办实事,在引领群众致富的道路上,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发展经济新路子,着力将培斜打造成“生态工贸、文化旅游、创意培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真正起到了一个农村好支书的领路人作用。

在他的带领下,培斜村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村”、“中国特色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国人口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示范村居”、“全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全省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联系点”、“省级生态文化村”、省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示范村、省政府评为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省卫生村、全省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省市先进妇代会、市五四红旗团支部、“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村党支部也多次被省、市、区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个人于2006年被省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省文明办和省妇联授予第六届福建省五好文明家庭;2001年被分别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称号;2012年被市委授予全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当选两届市党代表、三届区党代表;2008年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评为“农产品流动营销明星”;1998年连续六年被区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区委、区政府授予第十届“十星级文明家庭标兵户”称号;2009年被新罗区政府授予“感动新罗”青年人物称号和“2004-2008年度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30日 12:49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朱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