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姑姑”那43年的行医路

福建省南平市委组织部 供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廖正花出诊途中

廖正花出诊途中

左肩扛着挖中草药用的锄头,右肩背着行医治病的药箱,累了就席地而坐,渴了就喝口山泉,身患胃溃疡和关节炎的她四十三年如一日地踏着泥泞、翻越高山,穿梭在老区群众信赖的眼光里。43年,在方圆50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00米以上的忠信镇坑尾村,在那崎岖的山路上,她走了几百上千个来回,磨破了100多双军用鞋、80多双雨鞋……

廖正花土生土长在福建省浦城县忠信镇坑尾村,今年已63岁,共产党员。她自学成医后,先后到忠信卫生院、浦城卫生局、建阳卫生学校学习培训,成为了该村男女老少无法离开的乡村医生。她长年穿梭于马迹、纳岱等这些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大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因为行医时饮食不规律、雨雪天气走得太多,她患上了胃溃疡和关节炎,但身体羸弱的她却依然在大山深处坚守,让许多人为之动容。

2009年,她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作为福建省唯一代表赴京参加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表彰大会,并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亲切接见;在今年我县首届道德模范评选中,她以高票当选“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学医治病,是兴趣更是责任

1966年,16岁的廖正花正处学生时代,那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她目睹了邻居张嫂年纪轻轻就因难产而死,她深知张嫂的死因就是地处边远山区,村中没有接生员和医生。村民要看医生,只能到22.5公里外的公社卫生院。于是,廖正花在心中立下了当一名乡村医生和接生员的决心。有时自己遇上个头疼脑热,父亲总时自己采些草药给她吃,对当医生充满兴趣的她,总是缠着父亲给她讲药名和药理,细心的廖正花耐心地把它记在笔记本上。

197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忠信镇卫生院村医培训,并如愿成为了坑尾村的赤脚医生,也是村里唯一的接生员。她行医的第一位患者是本村的左富,他高烧至40度,廖正花用西药加输液的方法给他治疗,还是无法把高烧退下来,急得她连夜叫上邻居打着手电到浦城海拔最高的营盘尖上采摘祖传的退烧草药,服下草药,左富的烧才退了下来。

从那以后,廖正花明白了,要做好一名乡村医生不容易,除了懂西医,还得掌握一些中医和中草药的知识。行医过程中,她总不忘收集这方面的知识,村里有位李大爷,懂得很多中草药,她经常前往请教。李大爷见她对学医很有钻研精神,教给了她许多草药,并把别人送给他的一本《中医内科》转送给了廖正花。一位外地的木工师傅,见她如此热爱医学,将随身携带的一本祖传《小儿麻疯》赠送给了她。后来廖正花又到建阳卫生学校接受专业学习培训,基本掌握了内科、外科和妇科等专业技能。但她并不满足于此,每次进城,她就一头扎进新华书店,寻找着各类有关医学的书籍,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求诊信息,就是给她的最高指令

坑尾村范围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7座,全村1260人分散居住在方圆50多平方公里的7个自然村。但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雪,只要有病人家属的呼唤,或是有接生的需要,她就背起药箱,送医送药到家。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夜晚,纳岱自然村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突然发高烧,家长前来叫廖医生,但廖医生的儿子同时也在发着高烧,实在抽不开身去,廖医生以为病人也许只是感冒,叫患者家属到邻村叫另一位医生先去看一下。廖医生还是不放心,第二天天没亮就步行十几公里,来到患者家中,没想到邻村的医生也因各种原因没有前往就诊,廖医生来不及喝上一口茶,就给患者号脉,通过一番检查,他判断病人患的是乙型脑炎。病情非同小可,她马上通知家长把孩子送往镇卫生院治疗,结果还是因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孩子没有抢救过来。这件事成了廖医生的心结,从此,不管什么时候,手头做着什么事情,只要有人求诊,她都第一时间前去就诊。

2004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天还没亮,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就有人来叫廖医生前去看病,廖医生二话没说,撑着雨伞,步行20多公里来到马迹自然村为病人就诊。随后她又来到了与浙江龙泉交界的浦城坑和纳岱为孩子们接种疫苗。“那天我光在雪地里就走了12个小时。”廖正花告诉说,在回来的路上天就黑了,她一个人凭借着雪光在崎岖的山路上摸索,因为气温太低,道路上结着冰,她只能将已磨平底的破军用鞋脱了,穿着袜子走,但还是摔了不少跟头,回到家已是晚上10点多钟。

经常三更半夜行走在大山深处,有时一个人走着走着,廖正花也会毛骨悚然。女儿小时候不理解妈妈的这种做法,当妈妈半夜去为别人看病时,女儿拉着妈妈的衣角说:“妈妈,你不要去,我怕!”廖医生总是安慰女儿:“不怕,妈妈一会儿就回来,病人生病很难受的。”看着又哭又闹的女儿,廖医生还是选择了出诊,她觉得这就是她的责任。

治病救人,有时她还贴钱

“不是‘姑姑’,我死都死几回了!”87岁的坑尾村老太太紧紧地握住回诊的廖医生的手对记者说,“我们村的男女老少都叫她‘姑姑’,她替我看了十多年的病,经常没收我的钱。”老太太年老体衰,经常晕过去,每次都是‘姑姑’去给她看病,老太太也不相信别的医生,只要廖正花给她治病,还经常没钱,廖正花就免去她的医疗费。

村民季意娥回忆说,自己有一次五六天都没拉出大便,当时交通不便,家里又没钱,没办法去大医院治疗,是“姑姑”用手把肥皂挤进她的肛门,才让她拉出大便来,救了她的命。村里的村民告诉说,不管什么人生病,她都会全力帮助看。有一次,一个乞丐来村里乞讨时生病了,廖医生把他接到诊所,给她把了脉,免费开了药,乞丐说这位医生是位活菩萨。

然而这位活菩萨为人看了43年的病,她家却依然很清贫。村支书刘善庭说,“姑姑”为人心善,看病经常只收药费,不收诊费,穷人还不收钱,有时上山为人看病,药物比较多,她就自己出钱请人帮助挑药箱。

后继有人,儿媳能接班她很欣慰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廖正花已经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了。有时她单手按胃、弯着背行走在山间小路上。村民们见到“姑姑”病了,送来鸡蛋等土特产,对她说:“姑姑,你可不能病,你病了,我们全村人的健康靠谁呀?”每当这种时候,廖正花就开始盘算着接班人的事。

1999年,廖正花把在外打工的儿媳刘春梅叫了回来,带在身边,手把手地教她各种行医技能。一天几十公里的路程,儿媳也不怕苦和累,为婆婆背着药箱学行医。刘春梅对记者说:“我嫁到他们家,就是看准婆婆的为人,我一定尽我的所能,学做全村人的第二个‘姑姑’。”看着自己的儿媳慢慢地能对一些大小病进行治疗,廖正花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放了下来。

当她手捧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奖章时,廖正花激动地说:“是政府培养了我,人不能忘本,不能钻在钱眼上,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30日 12:59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朱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