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林永明的幸福人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组织部 曲雪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林永明

林永明

落日金辉。

红霞浮动。

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偌大的场院喧闹着,一辆辆大型农机“打靶归来”,鱼贯而入,整齐地排列在场院西南那块开阔的空地儿。

又是一年春耕时。老林有的忙了。可再怎么忙,他都忘不了和他一起身经百战的那些“老战友”。

天色渐暗。

灯火渐亮。

老林拎着水桶,拿着抹布,仔细地擦拭着“战友”身上的灰尘。偶尔,还会说上几句“悄悄话”……明天一大早,“他们”还要和他一起精神矍铄地“出征”。

他的身后是圆月、星辰,还有晚风送来的阵阵青草香。

穷过,苦过

但任何艰难都不能磨灭我过上好日子的愿望

林永明清楚的记得,有生产队那会儿,当地特别流行一句话:早晨三点半,中午一顿饭,晚上看不见。劳动强度大,是当时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且“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老百姓不允许有生产队以外的各种经济来源,只能靠着那点“工分”勉强糊口。甚至,一些老百姓还会出现“涨肚”现象,劳动一年下来,应得的口粮得不回去,反倒欠队里的帐。村民林国军就没有一年往家领回过钱。改革开放之后,老百姓的日子稍稍有些好转,但“人保口粮田,种地拿现钱”,“三统五提”,平均每亩地要收老百姓近100元。日子依旧艰难。

怎样才能获得更好一点的生活呢?林永明一直在思索,也在寻找着可能的答案。

沈八村地处松嫩平原,是有机食品天然生长的基地,但该村历史上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土地分散经营为主的偏远村、贫困村。在经营自家土地的时候,林永明发现分散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弊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与不断做强做大的各类经济主体对比,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仅增收缓慢,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进程。2001年,林永明率先与自己地块临近的两个农户一起搞起了连片耕种,统一种子,统一农耕,统一田间管理及统一算账,构建了大用镇新型农村合作经营组织的基本雏形。

长空万里,春雷滚滚。2003年,为发展大型农业机械化的新路子,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省政府投资1800万元在克山、海伦、呼兰、富锦4个县(市)18个村建设农机作业合作社试点。大用镇沈八村幸运的成为试点之一。

林永明看准了这个机会,在省政府投入100万元的基础上,和几个农机大户又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81万元挑起了头,成立了大用农机作业合作社。

这是一条崭新的路,同时也是一条艰难的路。

由于农民每户土地只有几条垄,土地经营规模小导致大型机械无法连片作业,空负荷运转过多,作业成本又高,入不抵出,合作社根本就无法正常运转。几个合作伙伴很快就没了劲儿,转项做别的了。整个合作社只有林永明一个人在撑着。偌大的农机摆在那儿不能干闲着。林永明便在拖拉机后面,自己开着货车拉着煤气罐,挨家挨户地找活干,饿了,就在地头做饭吃。可即使这样,活计也是少得可怜。

为了改变现状,林永明想到了“土地倒包”。秋收下来,确保一亩地给老百姓400元,这比老百姓自己种地要合算得多,而且,老百姓也可以省下工夫儿去外地打工,另赚一份钱。但这也引来了一片质疑,老百姓担心林永明万一赔了钱一跑了之。林永明好歹劝说、反复解释,终于承包下1500亩地,拖拉机也可以连片作业了。由于管理科学,这一年,粮食大丰收,林永明按照当初的约定把钱如数付给了老百姓。

生命本身就是在跨过一个个艰难险阻中成长的。林永明用执着与坚持迈出了关键一步。

强了,富了

乡亲们,我们干一杯芳醇甜美的酒

如何把土地“变大”,让老百姓真正尝到加入农机合作社的甜头,腰包都鼓起来,林永明下定了决心,“发展集中连片经营的现代农业,让‘土地倒包’更加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老百姓才信得过,才会把土地放心的交给你,才会在彼此的信任中实现双赢。”

“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租赁经营和订单生产三种流转形式进行规模经营。农民的承包地以资本的形式进入到农业产业化体系,保底收益已经高于自己经营的收益,还不失增值收益,实现了转包土地的农民不失权、不失业、不失利。”区农业党委书记孙志国很支持林永明,“农民形容贫困的时候总爱说:穷的就剩几亩承包地了。可承包地在沈八村许多农民手里却成为年年有收益、可分红、不断增值的股本。”

2006年,大用农机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5000亩,其中承包农民土地3000亩,实行订单农业2000亩。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

2007年,合作社又吸引周边4个乡镇9个村575户农民的1.5万亩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同年,大用农机作业合作社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市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

2008年,合作社实现土地规模经营2.5万亩,带动农户930余户,其中合作社自主经营5000亩,订单农业发展到2万亩。

2009年6月,全国农业现代化现场观摩会在大用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召开。合作社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农业考察团的观摩,充分发挥了现代农业的引领示范作用,确立了大用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在全国现代农业中的领先地位……

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基本实现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种肥供应、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服务,农田标准化作业程度达到了97%;机械化作业程度达到了100%。合作社仅与农机化相关的固定资产就达810万元,拥有大型农机94台(套)。

林永明的步子迈大了。

“林永明特别能吃苦,而且脑子活,点子多。他不满足做简单的大农户,通过打造品牌,强大科技支撑力,走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推动了整个大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临近几个乡镇的百姓也大大受益。老百姓感谢他,喜欢他。”大用镇党委书记张雷对林永明赞不绝口。

从2006年起,在林永明的提议下,合作社开始开发以玉米碴为主的系列杂粮产品,注册了“禾下土”商标,获得了国家AA级绿色食品认证。

“以前合作社生产的粮食都是原粮销售,没有附加值,跟市场不搭边,卖多卖少看年景。现在,原粮通过深加工每亩增值600元,是卖原粮收入的两倍。你说老百姓能不高兴么!”林永明很自豪。

2007年,“禾下土”系列杂粮产品获得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超市进入资格,每吨的出厂价格达到8000元。合作社在北京、上海、南昌等地设立了5个办事处,建立了34人的专业营销队伍。

不仅如此,林永明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省土肥管理站、省农机总站、市农科院以及区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沟通协调,建立了技术依托关系,成立了以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高级农艺师和农机工程师为主体的专家顾问团队,直接为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决策、项目论证开发提供服务和指导。

2011年末,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现代化数字管理指挥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周岩是数控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她工作环境的现代化程度是有些城里人也难以想象的,“在耕种季节,摄像头会和农业机械连接,部分田地里的耕种情况数控中心一目了然。”

水稻催芽工厂也是智能的,5万亩水稻籽可在这里统一催芽,而温度是电脑控制的。

现代的还有合作社的实验室。“有了这个实验室,我们可以自己测土地的各种有机质含量。”林永明举了一个例子:“比如40号地需要种大豆,在种地之前我们就测土配方,根据测出来的结果施肥。”

2011年,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民累计增收1323万元,人均收入8200元。

偶有闲暇,林永明最爱和乡亲们凑到一块儿喝酒。他说,酒里蕴着情儿,没有这些老少爷们儿,哪里有今天的林永明。而呼兰区大用镇一带却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民谣,“一家一户没出路,大伙‘抱团’能致富;合作社是‘擎天柱’,带咱走上富裕路。”

良心,良知

要给后世子孙留一片肥沃丰裕的土地

2010年。夏天。

林永明常常会独自来到稻田边。久久伫立。

眼前一片郁郁葱葱,路旁树丛蝉声阵阵。林永明却双眉紧蹙。

在很多人眼里,林永明俨然成为了一名企业家。而林永明自己清楚,企业家无疑就是商人,商人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可作为一名好的商人,他决不会把目光仅仅放在金钱上面。

林永明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心怀责任的农民企业家。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然而,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仅会增加种地的投入成本,还会造成土壤板结,严重破坏土壤团组,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土地污染也会日趋严重……无休止地“消耗”下去,原本黝黑肥沃的土地一旦成为瘠田,那子孙后代该如何生存?

不能只种地不养地,不能让黑土地在自己手里越种越“瘦”。

早在前几年,林永明就已经通过采用“一年深耕、一年浅耕、一年少(免)耕”的“三三耕作”制度,有效解决了耕层变浅,土壤板结的问题。但如何不减产量又可减小农药、化肥对土地的侵蚀依然是当务之急。

“研发生物有机肥,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林永明“言必行,行必果”。

一年的时间,合作社专家顾问团队将有机废弃物回收利用,通过现代生物发酵工程技术,研发、生产高科技环保肥料——多元素混合有机肥,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销售。多元素混合有机肥活化了土壤养分,培肥了地力,延长了土地使用寿命,保证了开发生态有机产品的需要,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做人要讲良心,发家要有良知,兜儿再鼓也不能“瞎得瑟”,得有社会责任感。林永明一直这样告诉自己。

天道酬勤。在研发有机肥的过程中,合作社实现了多领域拓展经营项目,逐步走出了一条“土地跟着项目走、项目围绕产业走、产业带动农民走”的致富路子。

“我们都是一步步摸索着弄的。有机肥要用鸡、鸭、猪的粪便做原料,为了保证原料来源品质,我们就自己办养殖场,用粮食加工剩下的大量糠皮喂鸡、鸭、猪。但是,要想使鸡、鸭提高产蛋量,猪长得壮,还得要在饲料里加酒糟,我们就又办了酿酒厂……”

如今,合作社不仅在现代化农业领域独占鳌头,还覆盖林业、酿酒、生猪及家禽养殖、棚室蔬菜花卉、沼气系统等多个创业领域。现有成林面积2040亩,林业价值1950万元;年酿原粮酒400吨,年创收45万元;现饲养蛋鸭2000只、蛋鸡3000只,肉牛存栏460头、肉猪存栏620头;建标准日光温室300栋,大棚600栋,年生产蔬菜320吨……

在经营土地的同时,林永明还为乡亲们开辟了多条增收渠道。股东中有劳动力260人,他结合产业布局和个人特长,优化劳动力资源,除少数种田大户、养猪能手从事种田、养猪外,其他成员都脱离了农业生产,在合作社下属的各子厂从事管理和务工,常年务工人员年均收入可达8000元。

村民常业波和爱人就是这样的“上班”一族,俩人都在合作社的米厂打工。“一个月我俩在合作社就能挣两千多元。”常业波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村民林永华在合作社开推土机月收入是1200元,儿子林立开翻斗车,月收入是800元,儿媳妇也在合作社包装车间,同时,家里36亩地倒包给合作社,年收入14400元,计算下来,一家人年收入比入社前提高了4倍。

此外,合作社还雇佣周边村屯农民340人,带动了一方农民离土创业。

劳心,劳力

做赤子,我们冷暖与共,肝胆相照

2009年,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所在地沈八村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这一年,林永明被沈八村党支部确定为本年度重点发展对象,并兼任新农村建设负责人,参与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过程。

东奔西走。披星戴月。劳心劳力。

也就是这一年,林永明的头发白了。

“修路的时候,老林和我们一忙就忙到晚上11点多,修路用了60多天,他就和我们一起忙了60多天。很多时候,老林凌晨2点多就起来了。清理垃圾的时候,身边没有铁锹他就直接‘光手’连扯带拽,都没带手套,手上的口子一道儿一道儿的。还有他额头上的那两块疤,就是和我们一起扛麻袋的时候,因为睡眠不足,又劳累过度,不小心撞在了路边的货车斗上……说这些可能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但是,我们沈八村的老百姓都看在了眼里,老林对我们的这份情儿也都记在了我们心里。”村民董艳军特别感激林永明,提起林永明对大家伙儿的付出,禁不住湿润了眼眶,“这么多年了,茶余饭后,我们不是打打麻将,就是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儿的东家长、西家短,业余文化生活特别枯燥。自从老林为大家伙儿建了科技文化综合活动室以后,我们经常来这里打打乒乓球、台球什么的,健身锻炼,活动活动筋骨,舒坦多了!”

合作社先后投入950多万元,硬化道路、修建排水沟,兴办自来水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辟建5000平方米的休闲健身广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变。

2010年8月,林永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他和村委会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整合社村资源,合力发展农村经济、合力建设基础设施、合力兴办公益事业,走出了一条“以社带村,以村促社,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

2011年初夏,微风轻拂,花香微漾。沈八村村委会前,一栋高楼正拔地而起。

村民都盼着搬进新楼,住进“五好家园”,“我这商店冬天的时候特别冷,光烧煤就得6000多元钱呢,等搬到新楼,集中供热就暖和了。”欧阳民说自己报名要的是一楼,搬进新楼后接着开农资商店。

林淑霞大娘说儿子也报名要新楼了,“楼房多干净呀,听说搬上去以后集中供热烧的是秸秆块,还交不了多少取暖费。”

“下一步我们要彻底改善村内外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村屯,以后还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如粮食深加工、绿色蔬菜脱水等等。‘田园新城’的规划也已经完成,我们要把沈八村打造成国家级农田实验重点区、省绿色产业发展标榜示范区。”

林永明的梦想不断在延续。在他的心里,一个水、田、林、园、城有机融合的新型沈八村将是乡亲们温饱富裕后最美的精神家园。

“过穷日子的时候,能让自己一日吃饱三餐就很知足了。后来,吃饱了,穿暖了,又接受了党的教育,我就想,不仅让自己,让咱的乡亲和周围的老百姓也都过上好日子,那一定是很幸福的事儿!”

没有任何一块土地会拒绝耕耘。

没有任何一个秋天会拒绝收获。

林永明把他认为的幸福真的当事儿去做了,去努力了。寒来暑往,几多辛酸,多年后的今天,他用拼搏和付出网起了沉甸甸的收成,收获了极其幸福而无悔的人生!他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粮食生产大户”、黑龙江省“农民创业之星”、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1日 09:52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朱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