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一条山村路的梦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区考试管理中心 肖吉萍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序言:正当全国人民为“共筑中国梦”在努力拼搏奋斗时,我的心中也曾有过这样一个梦想!

人的一生,不知有多少个“梦想”!今天写下这个“梦想”,却是我心中几十年曾经的一个“梦”,准确地说,也是当年我下乡插队那儿村民们几辈人的“梦”!

回想起这个“梦”,往事浮现脑海。

1969年的秋,在那个年代的大潮中,我和小弟随母亲一起被下放到凤县双石铺公社十里店大队四小队 (大队部在公路边);在4年多的时间里,村里通往大队部的那段山路给了我很多难忘的经历,其艰辛让我刻骨铭心……

记得1971年的春天,村里按照当时的政策给我家盖了三间土坯墙瓦房,过了夏季我们就从张伯的旧草房里搬进了新居。到了秋天,母亲想到自家居住条件得以改善,就想把在南方大城市的外婆接来以尽孝道。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个星期天,为了迎接外婆的到来,家里淘了点小麦准备磨点面粉;太阳下山了,父母正在收拾晾晒的小麦时,忽然赶集回来的村民从大队部带回一份电报,是外婆让去接站!父亲看了其内容后,不由地发出:“啊!就是今天半夜啊!咋办?”县城火车站属小站,快车是不停的,得到“龙口”镇的“凤州”车站去接;可在那年代的那个时间,什么车都没有了,所以从村上到车站那五十多里的路就得步行去。因此父母连饭都没吃,带点干粮急匆匆下山并马不停蹄地向目的地赶去。等他们气喘吁吁地赶到车站时,已是半夜了,那时没有手表,根本不知道当时是几点了,于是小跑着进到站台。

秋天的夜,寒气逼人,他们却热汗淋漓,偌大的站台上虽是空荡的,但母亲却一眼就看见已站在站台上瘦小的外婆。原来76岁高龄的老人,不知道这一列火车上竟然只有她一个人下车,当堂下车后,四处张望并无看见母亲的身影,也没人帮她提东西去候车室时,急得大声呼喊着母亲的名字,可空旷的站台带给她的只有山谷的回荡声,那一刻,老人害怕了,着急的直跺脚“这电报收到没有啊?……这没人接可咋办啊……”就在老人焦急万分时,忽然听到熟悉的呼喊声,哦,外婆终于知道父母接她来迟了的缘故和辛苦了!

他们在候车室里坐到天亮,考虑到外婆的年龄与交通情况,要回家只得坐有路过“酒奠梁”的班车,并在“石灰窑”那儿下车,因那山顶上住着一户村民,有条下山的小路可回到村里,虽然那条山路要比从十里店上山的路长的多,也很陡峭,但图的都是下坡路。

父亲肩挎着、提着东西,母亲搀扶着外婆,走着老人一生中从没走过的崎岖山路。那时“啥时村里到大队部的这条山路能修成架子车路”的奢望在我的心头越发强烈……后来队里也曾动过工修过,但终以没有资金和技术修了几十米长的架子车土路而告终!

还记得那时村里没有电,要把原粮变成到口的饭食,包谷就靠人力推石磨子解决;小麦就得去县城附近有电的村庄去磨面。那时去磨面,还得给队上申请和请假,一是要用队里的架子车,那时队里做了个架子车架,平时放在本队嫁到大队部那村的阿姨家房檐下靠着,车轱辘却在本队仓库里放着,那时一个架子车的“轱辘”是很值钱的,就这也还得有凑上几户人家去磨面才会被批准;二是人家多了,各背各家的麦子,但还得有扛车轱辘下山的人,因此有的村民家人口多,磨的麦子也多,他们会商量着由一个人在傍晚收工后提前把车轱辘扛下去,所以象我家缺少劳力且磨的小麦少,每次都沾了其他村民的光,然后大家再用架子车拉到县城附近的村庄去磨面。有时拉到一处,因磨面人多,人家不接纳,就得再拉上车去寻找另一村庄;有时碰上停电,在人家接纳的情况下,就得把麦子放在磨房,然后大家分头赶集办自家的事,如果是夏天还好说,没事的就集中在“汉中路”铁路桥下乘凉或下象棋和聊天以消磨白天等电的时光;如果天冷,那可真是没处呆,没处立的,等大家都磨完面粉回家时,真是顶着夜露或披星戴月的慢慢地拉着车子走慢上坡路回到大队部,在没有月亮的时候,十几里的路上真是漆黑一片。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7日 13:09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梁秀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