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展现党员风采 创业带富为民

新疆兵团党员教育中心 供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王冬芝(右)指导职工学习植棉技术

王冬芝(右)指导职工学习植棉技术

职工致富领头雁

王冬芝在农业种植上大显身手,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第一个尝试小白龙灌溉、第一个尝试膜上点播、第一个尝试加压滴灌溉、第一个走向了承包费用全额自理……许许多多的“第一”连她自己也记不清。

农学毕业的她善于钻研新知识,她清醒的认识到靠传统方式种植作物是很难增加收入的,只有依靠科技,才能增收致富,再加上她的勤劳,大田种植不断取得好的收益,为全连依靠科技致富趟开了一条路子。王冬芝的成功实践激发了连队职工谋发展、寻致富之路的热情。几年下来,她已成为连队的一个承包大户,年年收入均在6万元以上,今年王冬芝又承包350亩地,而且都是其他职工不愿承包剩下的地,但是仍然借着棉花和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扬,十几万元收入又掉进了她的口袋。所以职工群众经常找她取经,王冬芝富了也不忘职工群众,对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从不保守,对职工群众热情帮助,有问必答,只要有空就亲自上门指导,连队支部推荐她成为“双带”对象进行技术辅导,她不仅帮助职工在春播工作中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措施,还教会职工怎样识别地里的害虫,掌握防治病虫害的知识,提高田间管理水平。

敢做市场引路人

王冬芝看到连队拖拉机少,很多机耕作业都要请外连或外团的拖拉机,她和丈夫商量后购进了一台中型大马力拖拉机,并连同播种机、打杆机、打药机一套,职工们高兴地说:“有了王冬芝的‘连锁机’,以后耕种再也不用跑冤枉路找机子了”。

2010年,兵团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小麦、玉米、油葵等农作物被大面积种植。在一些连队承包职工都发愁小麦如何筛选的时候,15连的小麦种植户却早已将收割回的麦子筛选的干干净净送到了第七师国库。这个功劳,得归功于王冬芝。一向有市场经营理念的她,而且敢做敢干。当她看到连队种植的小麦大幅度增加时,在团场长大的她,深知筛麦子的辛苦,她便有了用机械代替人力筛麦子的想法。5月份麦子成熟前夕,王冬芝当机立断投资3.3万元到乌鲁木齐购购置一台中型筛选机,这台筛选机每天可筛选麦子100多吨,而且筛选的麦子干净、无杂质,只要不潮湿,均被农七师国库验收为一级农产品。为了给本连承包职工们节约成本,王冬芝的筛选机每公斤比市场价便宜0.01元,而对一些家庭困难的职工她只收油料费,免受加工费。

和谐连队“和事佬”

王冬芝不仅是连队职工群众公认的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还是连队和谐安定的“和事佬”。不管邻里发生纠纷,还是家庭发生口角,包括夫妻不和、婆媳不和等,王冬芝都会在第一时间内赶到,她说话平和,办事认真,处事公平公正,在连队有很高的威信,职工群众都相信她。退休工人张安琪神患有精神疾病,经常与连队职工群众因一些小事产生矛盾,每次王冬芝都对她耐心地劝解,为不使张安琪产生抵触情绪,王冬芝经常给她送一些好吃的,还帮着她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使她感到温暖,减少了与职工之间的纠纷吵闹。如今连队形成了一个风气,用职工的话说就是:“大事去找连领导,小事去找王冬芝”。15连的安定团结和睦就是因为有像王冬芝这样的人,才使单位和谐稳定,连队被团党委评为“五好”连队党支部,2010年,10户职工家庭被团评为“和谐小康家庭”, 王冬芝家也被第七师评为 “师级和谐小康家庭”,并到师里参加了表彰大会。

民族团结“友谊桥”

用王冬芝的话说,要在我们这样一个连队搞好民族团结很不简单,只有回族和汉族职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才能形成和谐相处的局面。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不仅自己思想觉悟高,而且始终对民族职工热情帮助。现年63岁的回民马耀虎说:“她很公正,对我们回族和汉族一视同仁,连里虽然只有二十几户是回族,但我们时时感受到她对我们的关心和尊重,比如连队发展入党积极分子,作为优秀党员的她总是积极地在我们中活动……”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8日 16:1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郭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