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二十年不懈的守护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员教育中心 供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院里的残疾人、精神病人有了新家

敬老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里生活着18位孤寡老人中,8人生活不能自理,还有11名精神病患者,一名双目失明的弃婴。如果说照顾老人是天下第一大难事,照顾精神病患者、残疾人更是天下难之又难的事。张新玲不但做了,而且做的很好。

一0二团曾有一批患有精神疾病的中老年人,多年以前,由团里送到外地某医院进行疗养,但疗效并不明显,2004年一0二团派人将这些病人接了回来,将其放在敬老院。这无疑给张新玲她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多年坚持下来,这些人都奇迹般地好转了许多。

张新玲说,苦累都不怕,最怕他们外出不按时回来。去年7月的一天,院里一个叫马素芹的老太太,出了院门就再不见了踪影。这可把张新玲急坏了,她骑着自行车顶着烈日,团部、连队,满世界地找呀。正当她心急火燎快要哭出来时,猛一抬头,却发现马老太太就在一个商店的门口站着。她冲上去一把抱住老人,泪水再也忍不住,和着满头满脸的汗水扑簌簌滚落下来……

2009年4月份,年仅47岁的残疾人李学林被诊断为肝肿瘤、肺结核、胸腔积水,还患有乙肝,属于重症传染病人,医院将其隔离在一个大房子里,没有人愿意侍候他,就连医生、护士都不愿意接近,可张新玲却二话没说,在李学林旁边支了个床,白天黑夜地陪着他。李学林躺在床上不能动,张新玲就跪着扶他起来,给他喂药、喂饭,看着他打吊针,还用手给他抠痰、抠屎,满是屎尿的床单、裤子被她洗得干干净净,根本没有顾及他是一个传染病人,就这样,张新玲一连四天没有合眼。张新玲知道李学林没有多少日子了,把他接回敬老院后,他想着吃什么都尽全力满足。一次,张新玲在五家渠开人大会议,她想起李学林想吃小马丸子汤,就利用休息10分钟跑去给他买了一碗,跑回到会议室时,已经是满头大汗,拎着丸子汤继续开会。如今几个月过去了,在张新玲的精心照顾下,李学玲奇迹般的好了,现在还能坐在轮椅各处转转。

2009年6月份,56岁的精神病患者蔡贯银出了车祸,死活不去医院检查,张新玲又哄又骗地将他带到医院,从自己身上掏了2000元钱办了住院手续,在医院观察两天后,晚上11点医生通知需要做手术,张新玲连夜赶了20多公里路到农六师医院,在手术室门口一直等到凌晨4点过,蔡贯银才从手术室里推出来,等她安排好一切已经是凌晨6点过了。医生告诉张新玲:“今天1点以前,你必须交手术费,不然我们就只有停药了。”张新玲回到家取了自家的钱,一大早将12000元钱送到了医院。她说:“救人要紧,钱我先垫着,后面的事再说吧。”张新玲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而那些精神病人就像永远也长不大的调皮的孩子一样。张新玲用她博大的爱滋润着他们,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新家,他们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表现出了对张新玲的依恋和信任。

“孩子,我就是你的亲妈妈。”

2007年11月22日,天寒地冻,冷风刺骨。农六师民政局与团工会的同志裹着一阵阵冷风,送来一个双目失明的男婴。望见孩子的一瞬间,只见孩子裹在一个小碎花被子里,露出黄黄的小脸和一截细细的脖子,稀疏的黄发软软的耷拉在头上,一双呆滞的眼睛空洞而无神,张新玲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她双手接过孩子时已是满脸泪水,她把孩子抱进烧的暖和和的屋子,打来热水为孩子洗了个热水澡,换上准备好的棉衣棉裤,又拿出推子为孩子理了发,再给孩子喂冲好的奶粉。孩子在张新玲的怀中安然入睡。与此同时,新玲在心里默默而坚定地说:“孩子,从此我就是你的亲妈妈。”张新玲和院里的老人们给孩子起了个很有深意的名字“国政民”。从此,政民成了敬老院里最小的成员。张新玲把自己那份无私的母爱倾注到了这个孩子身上。一次,孩子感冒了,拉肚子。新玲买来药和水果,亲自喂给孩子吃,白天晚上抱在怀里,守了一天一夜,直到孩子病好才离开。张新玲说:“我最大的夙愿就是等孩子长大点后,送他去医院做手术,使孩子重见光明,将来与其它孩子一样上学、生活。”小政民也跟张新玲特别亲。今年3月张新玲和工会的同志曾带小政民到乌市空军总院检查过,想让小政民复明。可检查结果却是残酷的,孩子的双眼已经被癌细胞侵蚀,没有复明的可能,孩子活到这么大已是一个奇迹了。为此张新玲伤心的整整一周见到政民就止不住的落泪。张新玲想孩子总归来人世间一趟,他想吃什么就给他吃,想玩什么就给他玩,满足他的愿望。小政民没去过公园,他没听说过滑滑梯,没坐过碰碰车,他想去,去年“六一”儿童节,张新玲带着国政民去人民公园好好的玩了一天。

心里装着全院的人,唯独没有自己和家人

在张新玲的照顾下,老人们在院里快乐的生活,而她却积劳成疾,留下了风湿性关节炎和心脏病。

去年4月份,张新玲侍候生病的梅海娃一连几天没有睡觉,心脏病突发,送到医院时已经休克,医生下了两道病危通知书,可她醒来的第一句话却是:“我的包子还没有蒸。”医生气呼呼地说:“命都快没了还蒸什么包子。”张新玲从发病到做完手术在医院呆了26天,医生要求她至少休息半年,可办完出院手续她要求回敬老院,在医生和家人的劝说下才回了米泉的家,在家里呆的三天时间里,时时都念叨着敬老院,着急得不行,丈夫只能无奈地把她送回敬老院。敬老院的老人们一见到张新玲都高兴地不得了。

新玲心里装着全院的人,唯独没有自己,她家住的是平房,冬天靠烧煤取暖,新疆的冬季非常寒冷,气温下降至零下三、四十度是常事,每天早晨7点钟准时赶一公里的路去上班,下午到9点钟以后才回家,因为家人都在外地,家里只有她一人,等下班后火已经灭了,升着炉子,烧几个小时就该睡觉了,她家的温度从来没超过9度,家简直就是一个冰窖,女儿回家冻的受不了就到外婆家,丈夫回家就到敬老院陪她。丈夫心疼她专门从米泉买了个电热器让她回来好先暖暖手。张新玲早已把敬老院当成了自己的家,对亲人的关心少之又少,2007年11月18日,一大早在米泉市医院工作的丈夫周新德,不幸出了车祸,右大腿粉碎性骨折,住进了米泉市医院,老周住了16天的医院,爱人张新玲只去了两次,一次是18日手术,从早晨11:30分到下午4点,守了不到5个小时,手术一完,张新玲就赶回团部了。她不能耽误老人们第二天的早饭,第二次是11月26日,张新玲坐下午的班车感到了医院,为换一换照顾父亲几天几夜没合眼的女儿,27日一大早,女儿李洁提着保温饭盒来给父母送饭,张新玲却急着要走,女儿拉住母亲,噙着泪说:“妈,爸都成这样了,你就不能多待一天陪爸爸说说话也好啊。”

张新玲望着老周和女儿默默无言,最后还是病床上的老周挥挥手说:“小洁,让你妈去吧,她有她的事。”张新玲一转身抬脚走出病房,刹那间,泪水却像泄了闸的洪水一般涌流出来,早晨,她又按时出现在敬老院的食堂里,为老人们打饭。作为一个普通的工人,一个普通的女人,如果说张新玲有不足和缺陷,那无疑是一种残缺的美丽,美丽的崇高。

爱,赤诚无边

每天,张新玲都是分秒必争,无论春夏秋冬,她的时间表是这样安排的:早晨7时起床、生炉子、做饭、烧开水、打饭,然后为4位瘫痪病人洗脸、梳头、送饭;8:30给院里的11位神经病患者分药、送药、喂药,打扫卫生。中午12:00开始买菜、烧饭,中午1:30准时开饭,刷锅洗碗,6:30给11位神经病人分药、送药、喂药。7:30准时开饭,期间还要单独照顾4位瘫痪在床的老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年复一年……

张新玲对老人们的饮食习惯了如指掌,做到敬老院饭菜不重样。让老人们吃的舒心、放心。包子、饺子、大盘鸡、清炖羊肉、抓饭、揪片子……贴在墙上的一周食谱,一天一个样,饭菜不厌其烦地变样翻新,尽量让老人吃的可口。她知道敬老院里哪个老人口味咸,哪个老人口味淡,哪个老人不吃肉,哪个老人爱吃干的,哪个老人爱喝稀的,她说起来滔滔不绝,。还有病号饭,个别老人的随时吃饭,就为老人随时做,让他们愉快、满意。一生没成过家的88岁的孙自明老人因患脑梗塞住进师医院,医生判了死刑,接回敬老院后,张新玲就给他抓来中药,买来老母鸡炖汤,用注射器推进食道,把牛奶、稀粥注射食道,在她们的精心照料下,奇迹发生了,老人被切开的食道长好了,还能下地走路了,现在已经能象常人一样生活自如。

2009年10月,张新玲入党转正,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实现了30年的愿望。“伺候老人、精神病、残疾人,照顾婴儿是很麻烦、乏味的活,你不烦吗?”“快二十年了,习惯了,一天不见他们,就象少了啥东西,心里没着没落的。”张新玲说:“我所做的都是很普通,很平凡的事情,没啥!”张新玲怀着坚定的信念,无怨无悔,执着前行。

在大西北浩瀚的沙漠和广袤的绿洲上,生长着一种植物,它貌不出众,却生命力顽强,它不张扬,却把根深扎泥土,它的叶子可以入药治病,它的花很小,却馨香悠远,沁人心肺,它的果不大,却甘甜如蜜,滋养人心……它就是沙枣树,张新玲就是这样一株沙枣树。

很快,张新玲爱老、敬老的故事,如温暖的春风一样的吹遍了垦区大地、天山南北。人们说:“张新玲是新时代敬老爱老的楷模,是值得千万人学习的典范。”在这个平凡女子的血脉中,流淌着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美好品质和高贵精神。她用自己23年如一日的辛勤操劳和默默奉献谱写着一曲超越血缘和亲情的爱的颂歌。23年来张新玲陪伴60多位偏瘫、智障、精神病老人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她的付出,她的奉献、她的守护,让这些病患老人在最后的日子里,享受到了人的尊严和温情。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1日 11:3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朱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