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一千个“正”字:耄耋老人的“助学梦”

湖南省湘潭县委组织部 石文磊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说尽千言万语,费尽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

赵在和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那时他的退休金只有933元,是夫妻俩的全部生活来源,跟老伴商量后,他每月拿出333元用作扶贫助学活动经费。这笔钱帮助了不少学生,但面对越来越多的求助,赵在和渐渐感到有些吃力,于是,他毅然走上了募捐助学的道路。这条道路不好走,用他自己的话讲是“说尽千言万语,费尽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但是面对艰难险阻,他从不畏惧,他自有对付的办法:

首先,他脸皮“很厚”。一次他去某企业给贫困学生募捐,企业老总不冷不热,一摆手道:“你先等着吧,我现在有事。”这一等就是四五个小时,没人搭理,没人泡茶,直到老总吃完午饭,回来居然看到赵在和还在,惊奇地问:“你怎么还没走?”赵在和微笑道:“你让我等着,我当然要等。”老总瞬间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不但马上在捐款单上签了字,还给每个学生额外多批了150元的生活费。

再者,他非常“抠门”。从湘潭到长沙有车直达,但他不坐。因为他算了一笔账,转四五趟公交去长沙,可以省下十几元钱。天冷的时候,他一把年纪站在公交站牌下,寒风嗖嗖,冻得鼻涕长流,但一想可以省钱,他忍了。当然,省下来的钱,老规矩:捐。

另外,他非常“较真”。因为善款毕竟有限,为了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他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要亲自核实。于是,常常看到他坐车、骑车到非常偏远的乡村了解情况,由于山路陡峭,他好几次都被摔伤。有人劝他:“差不多行了,何必非要选出最贫困、最亟需帮助的学生呢?”赵在和的回答是:“别人把钱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辜负这些好心人!”

到2014年,赵在和的助学之路已走过了20年,他有一个习惯,每工作完一天,就在笔记本上写上一笔,5天形成一个“正”字,这一写,就写了1400多个“正”字。这看似简单的一笔一划,却饱含着他对贫苦学生的浓浓真情与关爱。20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北京、深圳、长沙……行程18万公里,可绕地球四圈半,联系结对捐赠单位280余家,劝募善款475万元,资助学生1487名,其中考上重点大学的有一百多人。

不自满,不计满分,不做昙花一现的人物

随着慈善事业的扩大,赵在和开始得到关注,先后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首届湖南慈善奖”、“湖南省十大新闻人物”等各种荣誉称号。同时,一些杂音也开始传来,有人不解:这么辛苦为的是什么?有人质疑:是不是打着慈善的旗号诈骗?有人讥讽:瞎折腾,沽名钓誉……

赵在和没有过多的去和人争辩什么,问多了,他只淡淡说一句:“我是党员。”他更多地是付诸行动,每一笔账,他都有详尽明细,即使是再挑剔的人,看了他的账目,也都无话可说。

赵在和今年八十多岁,已是耄耋老人,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但他丝毫没有放下手头工作的打算,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对自己的工作不自满,不计满分,我不做昙花一现的人物,只要头脑清醒,只要腿还能走路,只要眼睛看得见,就要将爱心助学坚持到底。”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20年的时间,为了践行一个诺言,为了实现一个梦想,这个老人顶着烈日曝晒、冒着凛冽寒风,经受着他人的冷眼与嘲讽,忍受着身体的痛苦与折磨,不遗余力地奔走呐喊,不计得失地日夜操劳,用自己的坚定执着,为无数穷苦学生叩开希望之门;用自己的无私奉献,诠释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将一个个“正”字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8日 16:09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梁秀君 打印